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最后更新 : 2019年9月4日  

事实上,在我国古文化是很有意思的,尤其是一些诗词,不仅仅是读起来朗朗上口,即使是细细品味里面的含义也是很深远博大,但是,在当今的社会,如果你能够使用一点古诗词,那可都算得上是有学问之人了,今天小编就带大家看看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来一起看看吧。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意思】能够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能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

【出自】《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翻译】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苗儿也在长。走上旧地脚步缓,心里只有忧和伤。能够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能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高高在上苍天啊,何人害我离家走?

【作者】先秦:佚名

【赏析】

诗中除了黍和稷是具体物象之外,都是空灵抽象的情境,抒情主体“我”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基于这一点,欣赏者可根据自己不同的遭际从中寻找到与心灵相契的情感共鸣点。

诸如物是人非之感,知音难觅之憾,世事沧桑之叹,无不可借此宣泄。更进一层,透过诗文所提供的具象,读者可以看到一个孤独的思想者,面对虽无灵性却充满生机的大自然,对自命不凡却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人类的前途的无限忧思。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知我者谓我心忧

每个人的生命里其实都需要知己,不多,只一就好,不是恋人,无关于爱情,却又胜于朋友之间淡如水的君子之交。知己,贵在彼此之间的那份懂得。

一生中,能够拥有一份无言也懂的情怀,该是何其幸运啊。有的人终其一生都遇不到一个真正懂得的人,遇到了就一定要好好珍惜。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知我者谓我心忧。

倘若有一个人,能够看穿你笑容背后的忧伤,懂得你内心深处的善良与纯真,理解你奔赴千山万水的辛酸与哀愁,无苛求,不纠葛,岁月静好,安暖相伴,那便是知己。

知己,就像是这个世界上的另一个自己,有着相同的兴趣爱好,相似的志向心性,相容的灵魂品德。


一个好的知己,贵在彼此懂得。

懂得,是世间最美的情怀。正如白云懂得流水的婉约,流水知晓白云的飘逸,白云依恋流水,不远不近,不离不散,恰似一副水云天的温柔,惊艳了世人的目光,才有了“你为白云,我为流水”的绝唱。


一个好的知己,重在相处舒心。

不占有,不纠缠,无需伪装成风光的模样,也不必担心嘲笑的目光,因爱而懂。


知己如茶,微涩清甜,洁净闲逸,不浓不淡,却是香得刚刚好。

这一生,若能遇见一盏适合自己的茶,或遇见一个可以宽容自己的人,都是缘分,是幸运。

白落梅说:人的一生很长,所有的故事,像是那一册册无法诠释的经文。

人的一生很短,所有的悲喜,只在一壶简洁的清茶中。我们都只是这浮世中的过客,得到的和失去的,皆不能自主。

即便是如此,我依然渴盼一个知己——纵享人世繁华,沉醉田园诗话,看遍水月蒹葭,走过老树昏鸦,不惧岁月风沙,相伴天涯。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黍离》

《诗经·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经·王风》共有十篇,分别包括《黍离》、《君子于役》、《君子阳阳》、《扬之水》、《中谷有蓷》、《兔爰》、《葛藟》、《采葛》、《大车》、《丘中有麻》等,其中《黍离》是《王风》的第一篇。《王风》中的“王”是王都的简称,当时的王都在今天的河南洛阳一带。崔述《读风偶识》曰:“幽王昏暴,戎狄侵凌;平王播迁,家室飘荡。”正值乱世,社稷凋零,多少家庭家破人亡,遭遇了极大的不幸,因而《王风》诗多感伤悲凉,《黍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完成的。


那儿的黍子生长茂盛,那儿的谷子已抽出新苗。我的步伐如此沉重,心神难定,愁闷非常。了解我的人说我是忧心,不知道我的人会说我是心有所求。那悠悠的苍天哪,谁造就了这样的凄凉?黍离》开篇运用了“兴”的手法,先用两个四字短语描绘庄稼的生长情况,正是这样的环境触动了诗人的心弦。其后主角登场,他满腹心事,步履蹒跚。“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是流传千古的《诗经》名句,这是对自我情况的一种说明,是对知己者的一种渴望。然而可以想象的是“知我者”的稀少,有谁会和诗人一样沉思忧虑呢?最后,诗人只能向苍天发问:如今的萧条与落寞是谁造成的呢?这里的问苍天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询问,而是一种痛苦的哀嚎。


那儿的黍子生长茂盛,那儿的谷子已结出果实。我的步伐如此沉重,如酒后行走,昏昏沉沉。了解我的人说我是忧心,不知道我的人会说我是心有所求。那悠悠的苍天哪,谁造就了这样的凄凉?那儿的黍子生长茂盛,那儿的谷子已抽出新穗。我的步伐如此沉重,心内沉闷,哽咽难言。了解我的人说我是忧心,不知道我的人会说我是心有所求。那悠悠的苍天哪,谁造就了这样的凄凉?诗歌的第二、第三部分与第一部分相比改动的字数很少,每一部分仅改动三个字,却指出了时间的变化和情绪的变化。时间上,从“苗”到“穗”到“实”,通过稷的生长读者可以感受到时间的推进,岁月的变迁;从“中心摇摇”到“中心如醉”到“中心如噎”,诗人的情绪越来越低回,一直没有好转,可见诗人内心的情感由内而发,并不单纯是一时的感慨,这种情绪也越来越深地感染着读者。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这样带着感伤的独白重复三次,使得诗人内心的孤独感越来越强烈;“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这样的哀嚎反复,情感愈甚。天地之悠悠,诗人的声音回荡着,与这空旷境界中茂盛的禾苗形成了鲜明对比,已化为一种控诉。方玉润《诗经原始》这样评价:“三章只换六字,而一往情深,低回无限。”《黍离》得以打动人心,在于岁月无情变迁带来巨大落差的震撼,也在于诗人的一片爱国热情,这也是诗歌的力量来源。《黍离》的特别之处,是不单有感伤,有情绪,还有思考。诗歌最后,诗人向天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是谁造成了今天的一切?一个王朝的没落会由各种各样的因素造成,不会只是一个人的责任,究其原因,也是值得深思和反复考究的。用这样的疑问结尾,更让《黍离》具有了哲学高度,回味无穷。

《毛诗序》曰:“《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宗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在旧国的遗址上,如今已是茂盛的庄稼,曾经繁华的王朝早已无处寻觅。禾苗长势越好,越是生机勃发,就越反衬出废墟的残败,越显得沉寂与悲凉。而“黍离之悲”在后代已经成为一种诗词主题,用以表现诗人或词人对故国残破、今不如昔的感时伤怀。姜夔在扬州慢》小序中说“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而词中的“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感染了无数后人;刘禹锡在他的《乌衣巷》中用一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道尽百年变化,流传千古。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