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自闭症一直困扰着许多人,尤其是孩子如果自闭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这就需要我们发现之后尽早的找专业治疗,当然了,关于自闭的说法有很多,接下来小编就带大家看看为什么说自闭症孩子活不过12岁,这是怎么回事呢。

为什么说自闭症孩子活不过12岁 让自闭的孩子走出家门学会与人沟通  第1张

为什么说自闭症孩子活不过12岁

中国自闭症人群数量超千万 12岁以下儿童约200万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有交往、语言沟通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性、重复等症状。据五彩鹿自闭症研究院最新发布的《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3》数据,自闭症发病率逐年上升,报告援引美国最新统计,自闭症儿童发病率已由2009年的1/88,上升至现在的1/45。报告称,中国自闭症发病率达0.7%,目前已约有超1000万自闭症谱系障碍人群,其中12岁以下的儿童约有200多万。

走近自闭症孩子:12岁的他能准确记住公交站点

他们不聋不哑,却对世界充耳不闻,他们被称为来自“星星的孩子”,他们是自闭症患儿,也称之为孤独症,属于一种由经系统失调导致的发育障碍,病征包括缺乏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兴趣等。

今天是第七个“世界自闭症日”,记者来到“温州市小银河特殊学校”,探望这些来自“星星”的孩子们——

他们有自己的世界

“小银河”学校有52名自闭症儿童,大多数2至6岁,从外表看他们与普通孩子无异,可他们的行为举动与普通孩子相比有太多异常,他们可以很长时间盯着吊扇发呆,也会自顾自转圈玩很久,和他们对话时,他们没有任何回应。20岁的男孩小殷(化名),是“小银河”学校最“年长”的自闭症孩子,他在该校学习了4年之久。如今,他已经留在学校里开始工作,看起来也与正常人无异。

而与他的时候,才发现他只懂得回答非常简单的句子,比如,他在老师的指点下,很费力的叫记者:“姐——姐。”记者很努力的和他对话,他仿听不懂,只是自顾自地低头微笑,或是在老师的提示下,偶尔蹦出一两个词语。

小殷经常会有一些挤眉弄眼的动作,或是双手在空中着比划,校长许利芬解释,这代表他内心很高兴。采访时,他也一个人站在窗口,呆呆对着外面的马路“自言自语”。

“他们都有他们自己内心的世界,只是我们都没办法去理解。”许利芬说。

他们有病也有“过人能力”

许利芬自2011年担任校长以来,就感觉自闭症儿童患者开始成倍增长。学校因招生规模有限,经常有学生报名后还需要“排队”安排入校,“前几年,基本一两个月时间,就可以把所有孩子安排进来,而今年,估计得排一年才能排完,现在还有20名安排不下。并且自闭症患者数在全国都有逐年上升趋势。”

谈及原因,许利芬说,目前,自闭症发病原因还没找到,但基本是因遗传因素而引起,或是孩子可能在母亲体内遭受到疾病感染、嗜好等原因而引起,是一种先天性的疾病,因此它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与如今自然环境的恶化,生活的紧张有关。

人们对于自闭症的理解也有所误区,很多人将自闭症看做,“其实它与并没有绝对关系。”许利芬说,自闭症患者中,的确有一部分是因为智力障碍而导致语言表达能力等出现问题,但有的患者智力正常,并且有少部分非常聪明。

学校曾有一名叫的学生,属于阿斯伯格患者,阿斯伯格属于孤独谱系的障碍,但区别在于没有明显的语言障碍。许利芬说,他可以清晰地说话,但却只是自顾自地说,并不理会对方的回答,也不。

不过,12岁的他非常聪明,能记住某一带的公交车站牌的位置还有某辆公交车经过的所有站点。“有一次,他自己去亲戚家,出发的时候,他就开始背站点,自言自语坐哪路车,车要路过哪些站,依次背了出来,后来我还特意地去网上核对,居然一字不差。后来我们发现,很多公交车的线路他都熟记在心。出门跟他走反正不会错。”许利芬说,如今恢复较好,已经回到普通学校了。

还有一些孩子,对数字特别,该学校有一些两至三岁的孩子,能够背出1到100的数字,还能做一百以内简单的加减乘除。

“还有人认为自闭症的孩子就是木讷和呆滞的,其实,他们有些人性格很调皮,甚至伴有多动症。”许利芬说。记者在现场看到,有一名孩子在上课的时候,四处打滚,东跑西跑,家长都摁不住,记者甚至无法把他与“自闭症”联系起来,但他却只是自顾自调皮,无论老师或家长如何教导,他都当看不见,听不见,不与任何人。

他们还有个响亮的名字“雨人”

有一部奥斯卡最佳,名字很古怪,叫《雨人》。中主人公是名自闭症患者,却拥有天才般的记忆能力,对数字具有超乎常人的性。

而“雨人”的来历,就因为主人公雷曼咬字不清,总是把自己叫成“瑞曼”,在英文里就写成“ RAIN MAN”,从字面上硬译,就成了“雨人”。

应该说,这是个不成功的、很别扭的译法,但是,奇怪的是,“雨人”后来竟成了一个具有特别意义的专有名词———指那种具有某种特殊才能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的人。

在现实当中,也有这样一群自闭症患者,虽没有美国版“雨人”那种超强的记忆力,却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了过人的能力。如江苏卫视《最强大脑》节目中,让人震憾的“雨人”周玮,仅仅1分钟左右,就心算出16位数字开14次方的答案。而这位23岁的山西五台县少年,还是一位被诊断为“中度”的农村孩子。

周玮有着令人叹惜的成长经历。他出生六个月时偶然因为被枕头砸到且吓到,接着身体出现异常,父母带着他前往大城市诊断,没想到被诊断为顽固性低血糖、智力发育低下。村里学校都因周玮智力与长相呆滞等问题拒收,没办法,最终周玮只能成为五年级的旁听生。10岁时他上一年级,但是却会三年级的算术。后来他不得不辍学,此后一直在家里杂货店帮忙,由于他特别喜欢关于数学的书,喜欢摁计算器算算术,他的所有的数学才能也就在这些时间里被触摸与唤醒。

我是一个你们说的自闭症小孩,想对你们说一点心里话

周五收到一篇投稿,作者是一名12岁的自闭症少年。

我想对你们说

文|程天佑

我是一个你们说的自闭症小孩,我想对你们说一点心里的话。

我妈妈经常说我是一个“外星人”,因为我不跟别人沟通。我不想妈妈这样说我。我没有懂别人心理活动的能力,我在人群里很寂寞,我不知道别人怎么看我。我一个人的时候,有很多很多想法。我想妈妈是不是因为我和别的小孩不一样而不喜欢我。我妈妈说,一棵大树上没有两片一样的树叶,世界上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小孩,每个小孩都是独特的。我想别人不了解我,无法帮助我,只有妈妈最了解我,我跟妈妈说话没有压力和障碍。我是一个小孩,没有办法与这个陌生的世界抗争,我只有在下小心翼翼的生存。

我希望你们(没有自闭症的人们)给我一点点宽容吧,我不能控制情绪,当我在外面发脾气时,你们假装没看见,我心里很感激你们。我希望长大了,有一个地方让我工作赚钱,回报我的妈妈。我希望能看到我长大后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有老公,有老婆,有小孩,这样我就心满意足了。

可以向上翻哦

上周五晚上,我收到佑妈的微信,说12岁的儿子写了一篇作文,能不能向恩启投稿。以往投稿的都是家长或老师,星儿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呢?

我有点期待又有点好奇,当看到佑妈发过来的文字时,我同大家一样被镇住了,这个孩子竟有如此丰富的内心世界,他没有足够的能力在中说出所想,却用丰富的文字向我们描述了内心的想法,真是一个大大惊喜。

聊天的最后,佑佑问我:编辑老师,我的作文能发表吗?我想,没有人会拒绝这个天真可爱又有才气的孩子吧!

佑佑是谁?

一位住在蚌埠的星宝。

小时候也是萌宝一枚

佑妈说,佑佑两岁被诊断出自闭症,在、青岛、合肥等地训练到六岁,回到蚌埠后一直是自己在教他。佑佑的语言发展也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两岁半才有仿说,四岁半可以回答问题,六岁有了主动语言,到现在虽然不够清晰但能够和妈妈聊天,表达自己的意思。

加入少先队,带上红领巾

佑佑思维敏捷,但毕竟和自卑,执行能力、动手能力较差,佑妈考虑到去普校可能会引发孩子的情绪问题,最后选择去特校。现在已经是一名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了。(选择一个真正适合孩子的环境,远比非要进入普校对孩子帮助大。)

自己背书包上学

在学校代币换到零食

什么时候发现孩子写作的能力?

佑妈说,看到佑佑的作文,她很他的想法。

和妈妈在内蒙旅游

之前张雁老师采访佑妈,佑佑觉得没有把他写的很聪明,妈妈就让佑佑自己给张老师发表达,张老师回复:如果佑佑会写字最好写下来拍照片给她。

后来,张老师说,如果孩子语言表达不流畅,让他写出来更好。

今年6月23日,佑妈开始尝试让他写了第一篇作文——《我的老虎妈妈》,发到朋友圈后大家纷纷点赞,佑妈希望作文可以让佑佑找到自信,规定他每周写一篇。于是,就有了开头的文章。

佑佑的作文,让我想起了之前报道过的东田直树�7�4,一样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自闭症少年。

自闭症也许捆绑住了他们语言的翅膀,但他们内心依然有对蓝天白云的向往!

既然自闭症无法治愈,那还值得给孩子做训练吗?

01

上周见了一个大姐,跟我足足聊了2小时,我基本插不上话。儿子是自闭症,12岁,曾经在山东训练过几年,没人能带,现在转去了一个全日制寄宿特殊学校。大姐说儿子各方面都不好,认知、理解、模仿都很困难,记得只教“蹲”一样就教了一年多到现在也只会听蹲下的指令。

之后的沟通中大姐感觉跟我聊得越来越投机,开始敞开心扉说话:“有人说自闭症患者的父母时时刻刻承受的压力是美国特种兵在执行任务时候的压力,说的难听点,狗都比我孩子聪明,现在隔几个月去看孩子一次,也想多陪陪他。”

从大姐那里得知,在孩子诊断初期,凭着一种救子的本能,积极投入教育训练。可是后来,1年或者几年只能教会一样,对孩子的教育又变成了失望。

自闭症干预好比一场大规模的马拉松比赛,出发时千军万马,中途上会有人纷纷掉队。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训练,开始时劲头十足,但因缺乏马拉松长跑的坚韧耐力致使半途而废,坠入了“消极养护”。有的孩子还不满10岁,家长就放弃了教育训练。

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呢?因为这些家长是抱着“速胜论”进入教育训练队伍的,他们误以为只要自闭症儿童进入专业训练机构,经过一两年的突击训练就能大功告成。这种家长尽管在开始时全力以赴地投入了热情、财力和精力,但实际上,自闭症的康复训练是一种“持”,不可能“速胜”。由于家长没有把握住自闭症康复的长期性规律,更没有长期训练的准备,致使自己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变成了“教育训练无用论”。

02

一个朋友是深圳的“土豪”,足够的钱给孩子找好机构找名老师,家族生意很忙,一周都见不了几次孩子,觉得可以依赖机构,后来还雇了一位老师专职在家里教孩子,而忽略了最重要的家庭训练、家庭亲子教育。

在这里声明不是对“土豪”有偏见,只是有这样一些家长,也曾满腔热情地投入干预训练,花费高昂,但是,训练的思路却不正确,方法也。他们有的完全依赖训练机构,而丢弃了最重要的家庭教育;有的于各种方法,不知性教育为何物。自闭症康复教育一旦方向错了,思路错了,势必误入歧途,南辕北辙。因此,有些家长虽然竭尽全力、拼搏数年,但是却屡战屡败,孩子孤独依旧。这对家长的精神是个很大的打击。然而,家长并没有从自己的角度找出自己的原因,并没有冷静下来修正自己的训练思路和方法,反而否定了教育训练的作用,由积极训练转入了“消极养护”。

03

当然,还有这样一些家长觉得“得不偿失”导致了“放弃教育”:我的一个远方亲戚生了个龙凤胎,小儿子被确诊为自闭症,亲戚在小城市里做些小生意。过我说,“如果训练投入的时间、精力、财力、物力太大了,如果孩子又不能完全康复,如此“得不偿失”,还不如投入不用太大,用省下的时间给孩子多挣点钱。”

也有家长用自己的收入与孩子的教育训练之间去做比较、衡量,在两者不能兼顾的情况下,最终以自己“工作太忙”、“实在抽不出时间”为理由,放弃了孩子的教育训练。

这就是典型的从经济规律中的投入产出角度,去权衡、思考干预训练的利与弊的家长。于是,渐渐放弃教育训练,走入了消极养护。后来我狠狠的告诉他:“跟你讲清楚,自闭症孩子的悲哀岂止是不会挣钱,他们连花钱都要训练才能学会!你给孩子赚那么多钱,有天他捧着金饭碗也是不会吃饭的自闭症孩子,生活自理是要训练才能拥有,这是最值得他们学会的能力!

有些事,发生在别的家庭,是故事;发生在自己身上,就是“事故”。无论是出于哪一种原因,我想先问:谁更难?在感叹无孩子,无法与孩子沟通,在为自己目前的处境而悲伤时,也要想一想,孩子是否比我们更困难和需要帮助?那么大家也会有很多疑问:

1、自闭症儿童可以教吗?

教了就能康复吗?

教,要讲究“教什么”和“怎样教”,如果我们对自闭症儿童实行“融合教育”,如果我们坚持训练孩子的功能,那么,教育训练就可以使自闭症儿童改善。如果教的思路不对,教的内容不对,教的方法也不对,当然也就难以教出康复的效果。什么是“治好”?如果我们把自闭症的“康复”理解为像治好一场感冒那样的“痊愈”,理解为“完全和正常人一样”,那么,这种意义的康复几乎是不存在的。但是,如果我们把“康复”界定为“家庭生活自理”和“生活自理”,使他们基本上能融入生活,那么,这种意义上的康复,对许多自闭症儿童是可望而又可即的,也是极具价值的。

2、自闭症儿童应该接受艰苦的训练吗?

还是应该让他们“快乐”地活着呢?

康复训练就是对自闭症性缺陷的矫正,就是改变孩子去适应,也就是对孩子“孤独快乐”的剥夺。好的康复效果必然源于艰辛的训练过程。不但教育者,就是孩子本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这会让有些家长产生这样的想法:“孩子已经非常不幸了,为什么还要痛苦地训练他呢?不如让他快乐地活着,大不了养他一辈子。”

绝大多数自闭症儿童的家庭,未必不具备养的条件。消极养护,只需要给孩子提供一个生命存在的物质条件而已。让自闭症儿童“活着”并不难,难的是给予他们“生活”。而只有“生活”着,活着才有意义。消极养护,是让孩子活着,看起来是我们给了孩子快乐,但是,这种快乐并没有让孩子实现作为一个“人”的内涵和意义。人之所以为人,不在于人能够活着,而在于人能够生活。自闭症的教育训练,对孩子、对家长都是充满磨难的艰辛过程,但是,这种过程的意义,恰是一个自然性的生命演变成为人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全部意义在于:孩子的一生,应该“人生”的价值,孩子应该像“人”那样的“生活”,而不是只能像动物那样“活着”。

3、一个自闭症儿童值得训练吗?

教育是可以讲效益的,但是,却不可以用功利的天平来判断教育的价值。我们对自闭症的孩子,全力以赴地投入康复训练,更主要的出发点是出于对孩子生命意义的尊重,出于对孩子人生质量的重视,出于为人父母的责任。

消极养护实际上是对教育的放弃。孩子从出生开始,尽管他的原初水平不同,都有权接受教育。父母有责任让他成为一个人,这里涉及对人的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权利和人生质量的理解问题。如果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只是一个如同动物的自然人,这种动物式的快乐就没有任何意义。如果自闭症儿童通过教育训练,虽然不能完全康复,但是如果能够得到某种程度的改善和提高,就是对孩子人生质量的改善和提高,这不是能够用金钱来衡量的。所以,对自闭症儿童在教育上尽力而为,这是父母们天赋的责任,也是具有价值的一种选择。

国内外几十年的研究和实践证明,自闭症儿童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教与不教,教得是否得当,他们的发展方向是完全不同的。

好的方向是他们能够逐步具备适应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与人交往能力、甚至在接受培训后从事某项工作而达到生活自立。否则听之任之,自闭症儿童很难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好转,相反往往会发展出愈加严重的情绪、心理、行为等障碍,使得他们周围的甚至家人都感到越来越不能忍受他们,这将进一步把他们推向更加自闭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