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家中坐,保险送上门。我身边就有不少同事买的就是中国人寿的保险。有时她们还会向我推荐一些保险产品,让我加入她们。那么你知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怎么样吗?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是一家属大型金融保险企业。

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

中国人寿保险(海外)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俞德本先生 致辞

首先为大会致辞的是中国人寿保险(海外)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俞德本先生。

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 公司副总裁俞德本先生致辞  第1张

尊敬的夏,各位经济学家、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

很高兴与大家相聚在这里,共同出席“2023年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国人寿对本次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

2023年1月由中国人寿冠名的“2023年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在,回顾过去一年全球形势与中国的形势,40多位经济学家、金融学界专家济济一堂,共同探讨全球经济的金融形势,取得了广泛的影响。

“2023年中国首席经济学家·”今天在隆重召开,内地与两地的、专家学者、大型金融机构首席经济学家、行业领袖等200余人共同汇聚在中国人寿中心,以“中国新格局与粤港澳大湾区新机遇”,剖析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为中国和港澳经济的发展分析新的机遇,为中国经济的进一步成长建言献策,我们感到非常荣幸。

今年时值中国成立70周年,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的情况下,中国新全球化战略遇上全球贸易摩擦的挑战。中国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受到经济全球趋弱的挑战,如何抓住战略机遇,找到前进中的问题,成为和共同瞩目的话题。与此同时,作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下一个突破口,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地位举足轻重,11个城市、7000万人口国国内生产总值12%的经济规模成为创新和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是亲自谋划、亲自推动的战略,是推进新时代的重大部署,也是推进“”发展的新实践,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扩大,建立与接轨的型经济新体制,未来随着粤港澳合作的深入推进,不断提升粤港澳在中国经济发展和对外中的地位与功能,更是、澳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作为国内最有影响力的之一,立足于全国视野,着眼于中国经济增长和金融市场发展的现实问题,促进首席经济学家之间的思想,向投资者传递研究信息,成为决策者和市场非常重要的智库力量。

中国人寿作为中管金融机构,是我国最大的商业金融保险集团,国内最大的机构投资者,2023年集团合并总资产规模达到3.9万亿,连续16年入选《财富500强》,中国人寿海外公司坚持立足港澳连接内地面向,总资产达到4000亿港币。总保费为寿险市场前列,澳门寿险市场的首位。新加坡公司、印尼公司先后成立,是中国人寿化发展战略的桥头堡和生力军。

此次双方的进一步合作将有利于促进双方智库的和信息共享,提升行业品牌和影响力,实现合作共赢。

最后预祝本次取得成功,谢谢大家!

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东莞分公司:牢记使命谋发展 砥砺前行创新篇

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属大型金融保险企业,业务范围涵盖保险、投资、银行三大板块,为广发银行单一最大股东。2023年,《财富》世界500强排名第42位,世界品牌500强排名上升至第139位,中国企业500强第10位,持续领跑中国金融行业。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首家在纽约、和上海三地上市的保险公司。2023年上半年实现保费收入3779.76亿元,实现净利376亿元,总投资收益889.23亿元。各项业务迅速发展势头,实现价值与规模有机统一发展,综合实力雄厚。

中国人寿东莞分公司是中国人寿系统内规模领先的地市级分公司之一,2023年,东莞分公司始终以“重振国寿”为使命,以“客户为中心”“伙伴为中心”为经营理念,践行“共创共赢、高效执行、追求卓越、勇争第一”的企业文化,主动服务实体经济,切实防控金融风险,积极投身公益,全心全意为客户、创造价值。

2023年,中国人寿东莞分公司自营总保费达36.08亿元,总规模全省第三,居东莞保险市场前列。贡献税收7679.07万元,提供近7000个就业岗位。2023年1月中标市重大疾病保险承办商,成为东莞市重大疾病保险服务供应商之一,配合市社保局为全市约580万参保市民提供保险专业化服务。截至2023年9月15日,累计为12.39万人次赔付2.16亿元,避免参保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发挥大病保险的“托底”作用。截至2023年8月末,计生家庭保险承保户数达到了5.75万户,覆盖率达21.6%,共向1233人次给付885万元保险赔偿金。共为32.8万东莞老年人提供了意外险保险保障,覆盖率达老人群体的100%,累计赔付6294人次,赔付金额939万元。

“成己为人,达己”是中国人寿的价值理念,东莞分公司积极支持公益事业,责无旁贷地担当起责任。中国人寿东莞分公司携手市妇联、妇女儿童会参与东莞市“佑未来,护成长”公益项目,向患有重大疾病儿童的贫困家庭传递关爱。先后荣获“东莞诚信服务示范单位”“金口碑”品牌企业、“金牌公益服务品牌”“东莞市民喜爱保险品牌”、莞城街道“2023年度效益贡献企业”及“骨干企业”等多项荣誉称号。

税优险叫好不叫座难题——访全国、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董事长王滨

2023 年工作报告指出,继续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保障水平。推进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对养老体系与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再度提高。税优健康险作为首个具有类导向的健康险产品,拥有诸多优势与特点,对养老保障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 2023 年展开试点,并在 2023 年全国推广以来,市场整体发展明显不及预期,陷入了“叫好不叫座”的境地。

针对这一问题,全国、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董事长王滨在今年的提案中呼吁解决税优健康保险“叫好不叫座”的困境,推动税优健康保险顺利发展,为打赢健康脱贫攻坚战提供有力支持。同时,他还提案建议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税优健康险发展落后业界预期

近年来,为保障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多层次保障体系,减轻基本医保压力和参保群众负担,大力扶持个人税收型健康保险(以下简称“税优健康保险”)。保险业也高度重视,积极响应,将发展税优健康险作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来部署。

自 2023 年开展税优健康保险试点及 2023 年全国推广以来,行业有 24 家机构开展该业务,中国人寿承保保单件数位居前列,累计赔付 2300 多人,赔款支出 1200 多万元,人均赔款支出约 5400 元。但总体看,市场整体发展明显不及预期。截至2023 年底,行业累计承保仅 31.9 万件,累计实收保费收入仅 9.4亿元。

王滨认为,这一现状由多方面原因导致。一是个人所得税额度有限,撬动力度不足。税优健康保险主要是为个人所得税纳税人购买合规定的健康险,提供 2400 元 / 年的限额予以税前扣除,相当于个税征收点最多可提高 200 元 / 月,在总收入中占比较低,对纳税人群的吸引力有限。尤其是随着个税的深入推进,个税征收点提高,税优覆盖的人群范围将进一步缩减,税收的吸引力也将面临进一步下降的挑战。

二是业务流程复杂,影响消费体验。当前,纳税群体投保税优健康保险时,需本人提供由当地机关或其供职单位开具的相关纳税证明材料,承保后需由扣缴义务人协助个人所得税税前抵扣手续。税优健康保险的业务流程复杂繁琐,体验不佳。

三是税优健康保险产品较为单一,吸引力不足,难以满足客户的多元化需求。税优健康保险采取万能险方式,包括保险和个人账户积累两项责任。投保人在产品形态方面缺乏自主选择权,且产品主要是费用保险,单一的产品结构难以满足投保人的多元化健康保险需求。

四是重视投保益,但对保险机构激励还有待提升。税优健康保险要求保险机构遵循保本微利原则、不得因既往病史拒保、保证续保、无等待期、不得设置免赔额、简单赔付率不得低于 80%、不得对个人账户收取管理费用等。这些规定更好地保护了投保益,但对保险机构而言,风险大、成本高、利润低,不得不谨慎展业。

探索建立税优额度动态调节机制

如何解决税优健康险在发展中显现的问题?王滨建议,提高税收力度,并探索建立税优额度的动态调节机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费用上涨幅度及个税调整等情况,定期调整税优健康保险税前抵扣额度,或将购买税优健康保险的支出一次性进行税前抵扣。简化操作手续,提高税收抵扣的便利性。尽快与保险系统的对接,可将购买税优健康保险的支出列入个人所得税专项费用扣除项目。

其次,丰富产品形态,放宽个人账户使用限制,提高灵活度。王滨建议,完善税优健康保险的产品种类,逐步将给付型、津贴型等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纳入税收范围,探索将护理险、健康管理等相关业务纳入税优健康保险产品范围。同时,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可允许投保人在退休前使用个人账户购买商业健康保险、支付个人自负费用,以鼓励中青年群体参保。同时,赋予保险机构更大的业务经营空间,更好调动保险机构能动性。建议部门制定相关产品责任调整规则,允许定期调整既往症定义、正负面清单、特定门诊治疗手段、慢定义等条款内容。

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王滨还提案建议进一步完善信用体系,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他表示,信用体系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金融体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石。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由央行征信中心负责管理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简称“征信系统”),作为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对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公众的便利性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整体而言,我国信用体系建设仍处初级阶段,仍需不断加以完善。

王滨进一步指出,现有信用服务系统覆盖内容相对有限,实体企业金融机构支持的力度有待提升。同时,现有信用服务系统接入难度较高,非银行金融机构掌握的大量信息未能纳入信用体系建设。信用服务系统对信息缺乏整理和挖掘,无法满足金融机构现代化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

为进一步加强信用体系建设,王滨建议,进一步加大信用信息建设力度,扩大信息采集范围。在做好征信系统等信用服务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信用信息建设力度,逐步扩大信息采集范围,加强信息整理和挖掘,引导小微企业等正确认识信用价值,调动其在信息建设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企业覆盖广度和深度,更好对接直接市场信息标准,扩大相关信用信息的使用范围,让金融机构能够更好获取和使用权威来源信息,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其次,加快针对非银行金融机构信用信息系统和征信系统的和应用。立足于行业的业务特性和数据特点,制定合行业需求的信用信息归集和处理标准,并通过引入大数据、区块链等现代化信息处理手段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加工,促进相关信用数据实现有效利用。同时加强与现有其他各类信用信息系统的有机对接、协同联动和共享共用,共同推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全面发挥作用。

同时,依托先进科技手段加快市场化信用服务发展。信用体系建设不仅需要主导的公共性信用服务的积极参与,更需要多层次、多类型的市场化信用服务与之相互补充,互联互通。应进一步完善市场化信用体系建设的法规、行业自律和业务规则,规划形成信用服务产业链,培育具有水平的市场化信用服务机构,充分发挥市场化信用服务机构的技术等优势,降低信用服务成本,推动信用服务产品创新,拓宽信用服务产品应用范围。特别是针对发展更为灵活的小微企业,应充分发挥先进科技手段,创新合小微企业发展特点的信用服务产品和,为小微企业便利提供有效支持。

国寿集团:保险产业见证者的革故与鼎新

风雨兼程,砥砺前行。

1979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后,当时的保险行业像是位“光杆”——无机构、无人员、无办公用房。

几经借调人员,最终中国人寿(注:因文章核心为国寿集团变迁,为统一角色,以下“国寿集团”在不同阶段均以“中国人寿”代称)的前身——原人保总公司于广场西侧的西交民巷22号院内复业。

时至今日,中国人寿坐落于金融街17号的中国人寿中心,合并资产近4万亿元,早已不是当年隶属于原人保总公司下设的人身保险室。

新中国成立70载,保险行业与之同行,而作为国有大型金融保险企业之一的中国人寿,这位保险行业的“排头兵”,有一套自己的经营哲学。

分出来的“团”

1995年,对于中国保险市场而言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年份。

这一年,央行成立保险司,并下设寿险管理处、财产险管理处和综合处。而此前,央行只在“非银行金融机构管理司”设置保险处。

这一年,对当时国内保险“一哥”中国保险公司(以下简称“人保”)来说,同样意义深远。因为,央行保险司成立两个月之后,《中华人保险法》正式颁布,中国保险业分业经营序幕拉开,人保先行试水。

1995年9月,正式批准中国银行《关于中国保险公司机构体制的报告》。同时遵照《中华人保险法》要求,人保产、寿险开始实行分业经营,即原人保“一分为三”,分别为中保财产保险有限公司、中保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中保再保险有限公司,三家共同组建集团公司。

1995年底,人保正式更名为中国保险(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保集团”)。其中,中国人寿的前身——中保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保人寿”),在承继了原人保全部人身保险业务和重组17家地方寿险公司的基础上组建成立,至此,中保人寿保险有限公司进入专业化经营时代。

分业经营之初,寿险行业规模远远落后于财险,部分被分寿险的员工带有情绪。为扭转逆境,1996年6月初,中保人寿寿险营销会议在沪召开。会议决定于1996年9月在全国首批120个中心城市大规模推行个人寿险业务,并推广到全国各地。在上海分公司的带领下,其他分公司纷纷来沪取经。1996年下半年,中保人寿所有的分公司都走上了寿险营销的道路,一支庞大的营销员队伍逐步建立起来。

1997年,中保人寿通过全面推行个人营销制度,迈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数据显示,当时的中保人寿营销队伍由4万多人发展到20万人,保费收入由1995年底的126亿元增长到1998年底的540亿元,短短3年时间成为中国最大的保险企业。

分业之后是“分家”。1998年10月,决定撤销中保集团,并决定在其子公司的基础上组建中国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和中国再保险公司。

1999年3月,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在京成立,总经理为何界生。

“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属国有独资性质,实行一级法人体制,主要经营以人的寿命和身体为标的的人寿保险、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三大保险业务,继续承担原人保公司和中保寿险公司的人身保险保单责任。”一份当年的报告如是。

至此,中国人寿开始以独立品牌出现在竞争日趋激烈的金融保险市场上。

从内部开始的

发展中的中国,是绕不过的话题。

《迷失的盛宴》一书曾评述中国保险业的三大资产,首先是20世纪80年代的“长尾保单”,其次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乱投资”,但是负面影响最大的是最晚产生的“利差损”。

“利差损”让整个保险行业陷入低迷,中国人寿也不例外。更为严重的是,利差损让这家保险业“一哥”发现了自身存在的更多问题——管理体制落后、经营机制、历史包袱沉重等。

2000年1月,中国人寿召开了公司全年工作会议。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会议的氛围并非是鼓舞人心,更多是被一种业务承压的情绪笼罩。

刚刚上任的总经理王及班子,为扭转局面制定了一个近乎零增长的年度目标,即保费收入目标为605亿元。

当年3月,王决定对症下药,一边给各省分公司总经理写信,恳切地要求各分公司自查业务下滑的原因;另一边开始着手对35个省中的15个省级分公司“一把手”进行。

随后,年中召开的中国人寿全国系统总经理会议上,关于中国人寿的股份制被明确提出,方案的拟制工作于2000年底正式启动,确立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方向。

随后,中国人寿发挥自身优势,强力启动大中城市业务发展战略,积极拓展县域保险市场,适时推出适销对路的保险产品,应对市场竞争的能力不断增强。

2001年12月,中国人寿单月保费收入130.66亿元,全年实现保费收入813亿元,同比增长25%,千亿元保费目标近在咫尺。

2002年伊始,保险业再次作为金融体系的“排头兵”,先于银行开始进行股份制。

2002年1月,中国人寿宣布股份制正式提上议程,具体方案为通过重组、改制、上市,实现“三部曲”。

全球最大规模IPO

2003年,是中国人寿发展史上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当年6月,中国人寿重组为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即目前闻名于世的国寿集团,并独家发起设立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寿股份”)。同时,中国人寿与国寿股份共同发起成立中国人寿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国寿资金的专业化、市场化运作。

重组方案顺利推进的同时,国寿股份亦在为海外上市做各项准备工作。为了实现在纽约、成功上市,国寿股份将一直遵守的中国会计准则转换为美国和地区会计准则,同时考虑到地区和投资者的需求,并建立了两套利润测试模型等。

2003年的“”疫情也没有让国寿股份放缓上市的脚步,反而是全员投入紧张的准备工作,戴着口罩开会成了非常特别的“正常”场景。

“”疫情结束后不久的8月28日和29日,国寿股份分别向美国和联交所进行了秘密申报。之后连续3次接受联交所聆讯,先后回答了3000多个问题,后又回答了美国提出的80多个问题,并3次修订招股说明书。

历时近3个月,美国和联交所终于同意国寿股份正式登记。此时,国寿股份向、和等国内机构递交的公司上市请示,也已全部批准。

此时,距离国寿股份海外上市“通关”仍有一段距离。如股票发行价格尚待确定,这是一项具有技术性的工作,若定价过高,投资者不认同,不利于后市发展;定价过低,减少,公司利益难以维护。最终,发行价格确定在2.98港元~3.65港元之间。

当年12月初,国寿股份开始上市路演,国寿股份总经理王和副总经理苗复春各自带队,兵分两路,开启覆盖亚洲、欧洲、美洲,包括中国、新加坡、伦敦、爱丁堡、纽约、洛杉矶等21个主要城市的路演行程。

期间,国寿股份还拜访了102家机构投资者,并“一对一”说明会,以便近距离沟通,让机构投资者更好地了解国寿股份。王曾回忆称,“有一家机构投资者,原本计划购入1.3亿美元的股票,但是与我们的管理层交谈后,立即决定改为购入3亿美元。人家看到我们的管理层是内行,懂保险,有意识,才认可我们,买我们的股票。”

此外,国寿股份还召开了6次大型推介会和1次记者招待会,与600多位投资者代表和30多家新闻机构的记者进行了。

2003年12月17日和18日,国寿股份的股票在纽约、两地成功上市。

据了解,国寿股份此次IPO 发行股票74.4亿股,规模为34.8亿美元,创下了当年全球最大规模的IPO,其闯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重组上市之路。

2007年1月在中国人寿新任总裁杨超的带领下,国寿股份回归A股,其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第一家分别在纽约、上海三地上市的保险公司。

万亿国寿新征程

上市五年后,2012年,中国人寿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深入可推进的总战略。

对于此时的中国人寿而言,重组改制10周年之际,亦是中国人寿从“做大”向“做强”方向的转变,创新成为中国人寿创造第二次辉煌的强大动力。

时任中国人寿董事长曾表示,“下一个10年,中国人寿将全力推进方面的工作。一是进一步推进经营的综合化;二是进一步推进机制的市场化;三是进一步推进管理的现代化;四是进一步推进业务的化;五是进一步推进中国人寿集团整体改制。其中,最核心的是要坚持创新、转型升级。”

面对新形势,2023年初,中国人寿提出“重振国寿”,进一步确立了面向未来建设一流金融保险集团的战略目标,以及“三转、四型、三化”的战略思路和“两步走”战略部署,并明确重振国寿的五项战略重点。

“赢得未来有很多关键因素,对中国人寿而言,最重要的、最大的来自于公司的,通过练好内功,提升效率。”国寿股份总裁苏恒轩直言道。

惟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中国人寿正是从一次次和创新中不断向前发展,此次其将“重振国寿”战略拆解成一项项任务、行动、举措,通过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快速加以推进,从而真正转化为中国人寿的生产力、竞争力、创新力、战斗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中国人寿董事长王滨看来,“守初心,担使命;建功新时代,争创新业绩。我们要把提升发展质量作为落实重振国寿战略的核心任务,走出一条规模效益化、效益规模化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中国人寿2023年半年报显示,截至2023年6月30日,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375.99亿元,同比增长128.9%;公司实现保费收入3779.76亿元,同比增长4.9%;总资产达3.48万亿元,稳居寿险行业首位。

新一轮的才刚刚开始,与国同行的中国人寿,自中国保险人身险业务起步,到分设中保人寿开始专业经营;从成为独立品牌走向市场,到重组改制上市做强做优,再到保险、投资、银行协同发展……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保险业发展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