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诗 – 潇洒女人网 //m.ezbizlink.com 潇洒女人网-提升女人生活品质 Thu, 06 Feb 2020 03:50:44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8.1 春蚕到死丝方尽出自哪首诗 作者这是谁呢 //m.ezbizlink.com/wudao/2020020614040.html //m.ezbizlink.com/wudao/2020020614040.html#respond Thu, 06 Feb 2020 03:49:41 +0000 耗尽了青春年华,燃烧了最后一滴灯油,终于看到了胜利的果实。相信很多人对这句诗在熟悉不过,可是你知道春蚕到死丝方尽出自那首诗吗?不过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呕心沥血的人,她为了理想付出了一切。


春蚕到死丝方尽出自哪首诗

[诗词原文]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诗词译文]

相见很难,离别更难,何况在这东风无力、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烧成灰烬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早晨梳妆照镜,只担忧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容颜不再。长夜独自吟诗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蓬莱山离这儿不算太远,却无路可通,烦请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


[诗词赏析]

相见时难别亦难,说的是义山当时的处境艰难,离开徐州到长安后想进翰林院,向令狐綯说明此时,也就是找熟人走个后门,令狐陶升官之后,为了避嫌谢绝见客,致使义山处境尴尬,相见难,离别又不甘心,所以出此名句。


图片模糊,建议替换或删除×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东风无力百花残,当时义山已经很大年纪,东风无回天之力挽救百花的凋零,映射自己留不住青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此名句献给所有为理想奋斗终生之人。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和上句呼应,青春难留,云鬓斑白,蜡炬燃尽,月光甚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最后一句起死回生,由深深地“到死”,"成灰"的绝望,到‘无多路’,可见作者还是对綯抱有希望,不肯决绝。


从现在来看,此诗不难看出也是写给令狐綯,希望他看到之后体会到自己的心情,也希望綯能感受到自己并没有绝望,而是继续等待綯这个救命稻草的帮助。


拈一阕《雨霖铃》,唱一曲古老的歌谣,多情的岁月总是义无反顾地去演绎一个人或一群人的悲欢离合。

喜欢古典里诗词歌赋的婉约缠绵,那份浅浅淡淡的情,悠悠远远地抖落在落花般的轻柔里……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城市的灯海唤醒了昔日的旧颜,隔世的尘音涂白了宿命中的离愁,在时光的裂缝里挤满的全是回忆,望月千里往事已成歌,有些人和事错过了,便永远不会再重来,于是旧时光里渗出一种想念。

出自晚唐诗人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意境婉约凄美,以男女离别为题材的爱情诗句,读起来感情真切动人,历代为名家推崇,被爱着的男女青年传唱。

诗以“别”为字眼,描写一对情人离别的痛苦与思念,诗句背后隐藏着作者政治上的失意,那种无处话凄凉的悲愤情绪,具有浓烈伤感的色彩,借助于神话传说,表达对恋人的情谊与恋恋不舍的情感。

这一句更是因为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借用春蚕到死才停止吐丝,蜡烛烧尽时才停止流泪,来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至死不渝,成为一曲悲壮的千古绝唱。字面上表达了对情人一生不尽的思念,“丝方尽”中,“丝”与“思”是谐音字,意思是除非死了,思念才会结束。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灵感来自《乐府诗集.西曲歌.作蚕丝》,“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可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有道理的。

“晓镜”是早晨梳妆照镜子;“云鬓”女子古时的一种发型,这里比喻青春年华;“蓬山”传说中的蓬莱仙山,比喻被怀念的人住的地方。出处《列子.汤问》:“渤海之东有五山,五曰蓬莱。”。

多么精巧的诗句,巧妙地突出了对情人的思念,一般人看过这首诗,认为是伤感离别的爱情诗(下面还有其他说法,慢慢道来)。

唐初完全继承前代的诗风,绮丽萎靡没落行乐,以歌舞女人为主题,可以流传的千古佳句极少,在诗词文化史上只是一笔带过。中唐以爱情、艳情为题材的诗歌逐渐增多,这类作品的共同特点,叙事的成份比较多,情节性比较强,人物、场景的描绘相当细致。而李商隐的爱情诗却以抒情为主体,着力抒写主人公的主观感觉、心理活动,表现他们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李商隐的《无题》诗,尤以描写爱情见长,而他本人的爱情生活则扑朔迷离,为后人所津津乐道,揣摩分析他的诗文,我们不难看出,与他有感情纠葛的有好几个女人,其中有柳枝、宋华阳、锦瑟、荷花和他的妻子王氏。

柳枝的名字最早出现在李商隐的一组诗《柳枝五首》中,他还写了一个长长的序言,讲述关于柳枝的故事:柳姑娘原本是洛阳富商的女儿,美丽大方,人见人爱的这么一个姑娘,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不知啥时这位柳姑娘偶然听到李商隐的诗《燕台诗》,喜欢得不得了。于是心生爱慕,通过各种关系主动约该诗作者李商隐,李商隐当时答应了人家,但却因故失约了,于是二人错过了此生唯一的一次见面机会。后来柳枝被一个有权势的人收为妾,李商隐得知后内心很是难过,这一段没有结果的感情,大家猜测这位柳姑娘可能是李商隐的初恋。

宋华阳是玉阳山的女道士,青年时代的李商隐曾经在玉阳山修习道术,在他的诗作《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赠华阳宋真人兼寄清都刘先生》等诗中,都提到了宋华阳的名字,于是有人猜想他与女道士之间有过恋情。还有野史夸张地说法,李商隐和宋华阳姐妹二人同时恋爱,那个叫苏雪林的人,在《玉谿诗谜》中对此爱情故事进行了最无极限的想象。

一般的情色文章描写女人都离不开“玉体横陈”这个词,显然是带有诱惑的不良成分。比如,李商隐的那句“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就极具嘲讽意味。那么李商隐嘲讽的这位“小怜”姑娘是谁呢?她的全名叫冯小怜,是北齐后主高纬时代的一位宫廷奇女子,曾有“脱衣舞娘”的经历,靠情色著名当时,亦为后世史家所经常诟病。

诗歌是最早的文学体裁,也是社会生活最集中的反映,诗歌的生活性决定了它必然具有丰富的感情和想象,诗歌的全民化使它的语言大众化,又超越于大众,具有精练、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等特点,诗歌的形式因内容的平民化不光是以句子为单位,演变为以行为单位,诗歌的分行不是以意思为主,而是根据节奏韵律为主。

诗人写的时候,歌颂爱情的成分比较多,经过历代的传唱,后人有引用它来歌颂奉献精神,理解诗词因人而异,很多书面上的解释多是歌颂奉献精神,理解为爱情也没有什么错,中华文字的多意义,在不同的环境引用都有自己独特的含义,毕竟每个人的想法并不一样。

中国有许多词语是用来形容爱人之间的情感的,比如:坚持不懈、矢志不渝、鞠躬尽瘁 、舍己为人、死而后已等,都无法低过以“春蚕吐丝”、“蜡炬成灰”,来比喻对爱人的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感。

画外音一下,文艺复兴路线图:意大利—荷兰—英国—法国—德国

文艺复兴是指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后来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的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认为是封建主义时代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分界。13世纪末期,在意大利商业发达的城市,新兴资产阶级中的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希腊、古罗马艺术文化,通过文艺创作,宣传人文精神。

唐朝:公元618—-907年,唐朝建立距今有1388年了,唐朝灭亡距今有1099年了。被人们仰慕已久的文艺复兴呢?文艺复兴有唐朝早吗?那么,我们的国粹为什么没有被全世界仰慕呢!这事太让我们后人纠结!

诗歌作为文学体裁,它的基本特征是:作者怀揣满怀的感情驰骋在文字的想象里,抒写出生活和现实中种种强烈的独特的感受,注重节奏感与文字创造出来的意境,鲜明韵律和画面感形成优美的音乐节律,在语言艺术中是最高的艺术形式。

为什么人类会有如此多的感情?为什么爱一人时会思念到痛?为什么会有秀色可餐这个成语?为什么会有赏心悦目这一说法?

人就是异类,是一种高级的感情动物,没有爱的人生简直就是行尸走肉,那样的一生只能用残缺来形容。爱一个人思念到痛也是一种幸福,因为爱过了,不会后悔来到这个世上。没有爱过一个人,那将是多么残缺的一生!

好像自古以来年轻貌美的女子一直都是有身份地位的男人的附属品,就如金钱权力一般,女色自然也是某些男人取得成功的动力之一,几千年来,男人一直追求的这些目标,也是体现男人价值的一方面,或许这就是东方文化的特色。

美女呢,也不要太把自己当根葱、当根蒜了,岂不知好多剩女,从二十几岁一直等到三十多岁,仍没有等到生命中的白马王子出现,最终迫于家庭和世俗的压力,草草嫁人,生儿育女,这就是剩女的最终归属。

男人都喜欢漂亮的女子,但是这和年龄没有什么关系,如果你三四十岁但身材依然苗条,容貌尚秀丽,衣品尚清秀,那你照样可以迷倒一大片男子,依然可以对男人挑挑拣拣。在这个基础上三四十岁女子更比二十多岁女孩多了成熟和风情,就像现在当红的一堆女明星一样,大多数年过三十甚至四十多岁了,身边依然被一群富商围绕,照样愿意牵手一生。

哈哈,跑题了,还是接着说诗歌。

泱泱中华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文化精髓是中国文化艺术的一块瑰宝,包括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方面,诗歌是文学的重要体裁。在文学发展史上,诗歌是较其它文学形式出现得比较早的一种文学形式。

“无题”一般而言是指诗意隐晦,难以准确解释这首诗的意义,比较复杂的情感,但又不得不说的内心情绪。唐代以来,有些诗人别有寄托,但又不便表明作品的真实目的,所以题目常用“无题”作诗的名字,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么多的古诗词都就叫无题了,其实是题目太深刻了。

这首李商隐的“无题”是他许多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寄情诗,也是最为传颂的名篇,情怀凄苦而不失优美,深沉不晦涩,华丽又自然,赢得了大家的喜爱。

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信的信使,这里指传递信息的人。出处《汉武故事》七月七日,忽有青鸟飞集殿前。东方朔曰:“此西王母欲来。”有顷,王母至,三青鸟侍王母旁。

他的部分作品风格与杜甫相似,格律诗继承了杜甫的一些诗词技巧,但李商隐的诗用典比杜甫用得更深更难以让人一下明白其含义,这就是我们后人常常喜欢李商隐的句子,而翻译成白话文又不达其意的原因,他的诗句常常是句句都用典故。

整首诗的内容围绕着第一句“相见时难别亦难”,首句是说相见很难,离别也很难,尤其是“别亦难”三个字极有重量;而第二句“东风”起头,点明了当时的节气,把对人的思念状况连带比喻出来,离别相思的情,困扰使情绪低落,如春末凋谢的春花那样伤感;三、四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是全诗的重心,说男女双方相互的忠贞不渝,海誓山盟,相爱深切凝重,生死相依;五、六句分别描述两人因不能相见惆怅怨虑,关切珍重,设想被怀念女子的生活情景,暗含相思倍感清冷,以至容颜衰老;七、八两句相距本不远,但既难相见,又难通音信,设想青鸟可以频频传递彼此的相思情,代为传递信息,带去问候。如此解说这场恋爱,真是难有成果的苦恋。或许此诗并无真事,是作者借字抒写一种生活体验,或者是爱情、友情,托男女之情抒发人生感慨。

这首诗翻译成白话大意是这样的:相爱的两个人见面都难得,在分离时刻难舍难分,这是一个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看百花都在残谢,这场景使人伤感心酸。春蚕一直到死都在吐丝,蜡烛烧成灰才停止滴泪。

一个女子早晨梳妆打扮,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担忧青春容颜消失,那丰盛如云的鬓发已改变了颜色。那位男子呢,晚上没有入睡感慨万千,多愁善感,感到冷月侵人。对方就住在不远的蓬莱山,但是却无路可通,心生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情感。希望有一个使者像青鸟一样代替自己去探看情人,帮助二人殷勤地传递信息。直译起来感觉很生涩的一个故事,怎么也表达不出李商隐四句话的能量,原句子多美啊!

这首诗因为年代久远,已查不出具体的写作年份,从描写内容来看是一首爱情诗,但人们在生活中把教师比作“春蚕”,这是对老师的无私奉献精神给予的高度评价。

也有用来赞扬母爱,至少蜡烛的寓意像位母亲一样,典型的无私奉献着自己的一生。你想一想啊,蜡烛燃烧时的场景……那时在深夜里,昏暗的灯光下,操劳的母亲正在给儿女缝缝补补,她除了担心自己儿女的安危,还会担心谁呢,儿女是她一生的牵挂。

李商隐的诗与众多名家比起来,具有鲜明而独特的艺术风格,文辞清丽意韵深微,有些诗可作多种解释,他本人好用典故,有些诗里的词语晦涩难懂。李商隐现存大约600首无题诗,在古往今来的诗海中堪称一绝,清朝诗人叶燮在《原诗》中,曾评价李商隐的七绝为“寄托深而措辞婉,实可空百代无其匹也”。看此评价,可知李商隐的无题诗在历史中的地位可谓不一般。

但是在用典上李商隐有所独创,他喜欢用各种象征、比兴手法等,有时读了整首诗也不清楚目的为何。这让我想起了纳兰的诗作,他也是用典高手,但是李商隐与纳兰性德的用典手法又不一样,或许纳兰的师父就是李商隐吧,这个问题会在其它赏析里单独分析。

李商隐在用典故时,往往在自己的句子里不一定是本身的含义,在诗中表达的是延续,或有什么关联的事物。例如诗作《常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读过后直观地认为是和咏嫦娥有关的作品。纪昀认为是悼亡之作,还有人认为是描写女道士的,甚至认为是诗人自述,众说纷纭。

王夫之说得好:“兴在有意无意之间。”《姜斋诗话》:“倘若刻舟求剑,理解得过于窒实,反而会缩小它的意义,降低它的美学价值。”范元实云:“义山诗,世人但称其巧丽,至与温庭筠齐名。盖俗学只见其皮肤,其高情远意,皆不识也。”他引了《筹笔驿》《马嵬》等篇来说明。李商隐不仅咏史诗叙志述怀诗如此,在即景寄兴的小诗里,同样可见到李商隐的“高情远意”。

李商隐 《赠柳》:“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忍放花如雪,楼扑酒旗。”,《赠柳》其实就是说咏柳,没想到吧,李商隐还是蛮欣赏柳大情圣,对柳圣很有感情,义山的诗集中以柳为题的多至十几首。这一首同他别的咏柳诗不同,背景也不是一地一处,而是非常广阔的地域“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从京城长安到大江之滨的江陵,写柳词从北到南,无处不在,“掩映”、“参差”秀色千里的广泛。

人海茫茫知音难遇,俞伯牙和钟子期因《高山流水》成了知己,这是千年一遇。可惜柳永生得太早了,不知道在他身后还隐藏着如此心心相惜的哥们,如果时光轮回,让这两个才华横溢之人相遇,那将是一段词坛的幸福时光。

幸福是什么?当你生病的时有人关心你,当你心情烦躁的时有人陪你,当你高兴的时有人与你一起分享喜悦,当你悲伤时有人支持你,当你面对困难时有人和你一起面对风吹雨打,当你陷入人生低谷时有人可以不离不弃,这就是幸福,不需要用金钱来衡量。

爱,让生命变轻,生命会因爱而美丽。

中国古文化里的文人墨客,总是少不了一种悲情文化,这种美是与凄美并蒂而生的,此种凄美形式总是落花伤神的心碎,由落花引出很多诗词佳句,年年岁岁大自然里,上演着花开花落的一幕幕,从春到夏,从秋到冬,落花总是伴随时间走过。

翻开历史沉重的页码,总有一种情感在唐诗宋词的一页中停留,他们从发黄的诗词中翩翩走过,看到风逸飘洒的李白,悲愁孤独的李清照,凄婉幽雅的李煜,洒脱豪放的苏轼,激昂顿挫的杜甫,清扬优雅的白居易,悠闲安静的孟浩然,满腔孤愤的辛稼轩,凄怜体弱的秦少游……


作者简介:

安豆蔻,曾用名: 紫依,本名曾丽锋。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河北作家协会会员,秦皇岛作家协会会员,秦皇岛开发区文学院签约作家,出生于书香世家,曾子第78代后人。

劳动报《品位副刊》专栏作家,《诗意人生》杂志专栏作家。

曾用名紫依,有古诗词赏析系列《人间情话》《中国古典诗词名句赏析》,2017秦皇岛重点扶持作家。母校中央工艺美院,有文集《水墨心情》《此情可待》《紫依诗集》《莲如女子》等。

]]>
//m.ezbizlink.com/wudao/2020020614040.html/feed 0
葡萄美酒夜光杯出自哪首诗 出自唐代王绩的《凉州词》 //m.ezbizlink.com/shehui/201910078198.html //m.ezbizlink.com/shehui/201910078198.html#respond Mon, 07 Oct 2019 10:56:53 +0000 和她来一场约会,共进一顿烛光晚餐,别有一番浪漫让人沉醉其中。皎洁的月光下,锃光瓦亮的酒杯,散发着清香的葡萄美酒,这样画面想想都让人陶醉。可是你知道葡萄美酒夜光杯出自哪首诗吗?这句极富浪漫色彩的诗句,竟然在诗人王翰的笔下却有另外一番解读。


葡萄美酒夜光杯出自哪首诗

“葡萄美酒夜光杯”出自唐代王绩的《凉州词》。

全文: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赏析: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的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

第二句开头的“欲饮”二字,渲染出这美酒佳肴盛宴的不凡的诱人魅力,表现出将士们那种豪爽开朗的性格。正在大家“欲饮”未得之时,乐队奏起了琵琶,酒宴开始了,那急促欢快的旋律,象是在催促将士们举杯痛饮,使已经热烈的气氛顿时沸腾起来。这句诗改变了七字句习用的音节,采取上二下五的句法,更增强了它的感染力。这里的“催字”,有人说是催出发,和下文似乎难以贯通。有人解释为:催尽管催,饮还是照饮。这也不切合将士们豪放俊爽的精神状态。“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联想到“出发”,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琵琶马上催”,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

诗的三、四句是写筵席上的畅饮和劝酒。过去曾有人认为这两句“作旷达语,倍觉悲痛”。还有人说:“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话虽不同,但都离不开一个“悲”字。后来更有用低沉、悲凉、感伤、反战等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的,依据也是三四两句,特别是末句。“古来征战几人回”,显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清代施补华说这两句诗:“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岘佣说诗》)之所以说“作悲伤语读便浅”,是因为它不是在宣扬战争的可怕,也不是表现对戎马生涯的厌恶,更不是对生命不保的哀叹。回过头去看看那欢宴的场面:耳听着阵阵欢快、激越的琵琶声,将士们真是兴致飞扬,你斟我酌,一阵痛饮之后,便醉意微微了。也许有人想放杯了吧,这时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么,醉就醉吧,就是醉卧沙场,也请诸位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可见这三、四两句正是席间的劝酒之词,而并不是什么悲伤之情,它虽有几分“谐谑”,却也为尽情酣醉寻得了最具有环境和性格特征的“理由”。“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筵席所显示的热烈气氛是一致的。这是一个欢乐的盛宴,那场面和意境决不是一两个人在那儿浅斟低酌,借酒浇愁。它那明快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它展现出的是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

作者: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古绛州龙门县(山西万荣县通化镇,通化镇1972年由河津县划入万荣县)人,唐代诗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今宿州五柳风景区),自号“东皋子”。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 ,撰 《酒经》 、《酒谱》 ,注有《老》、《庄》。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葡萄美酒夜光杯,品味中国古诗词里的葡萄酒

提起葡萄酒,人们往往就会想起历史悠久的法国葡萄酒。但是,中国酿造葡萄酒的历史也不短,我国古诗词中就有许多关于葡萄酒的作品,内容非常丰富。根据现存的许多诗词可以看出葡萄酒在古代的中国非常盛行。

若把中国古典诗词中蕴含的酒文化之更迭比为品酒的过程,那么,先秦至秦汉时期文学的葡萄酒文化为入杯时散发淡淡清香的美酒,初观其态便可预知其味醇;魏晋南北朝诗歌中的葡萄酒文化似佳酿经过时间唤醒,散发百香,层层袭来;唐朝诗歌中的葡萄酒文化该是入口之初的琼浆玉液,五味糅合,先品其甜;宋词中的葡萄酒文化则当细细咀嚼,慢慢品味,甘苦醇杂方知;而元明清时期诗词中的葡萄酒文化,便是美酒那无尽的绵绵余味,幽长缠绵,美酒的醇厚与否,必须到最后的时刻才能明确。


在我国古代,葡萄也被称为“蒲桃、蒲萄、葡桃、蒲陶” ,所以许多文人诗词中所提到的“蒲桃,蒲萄”等其实指的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葡萄。

魏晋以及稍后的南北朝是我国葡萄酒生产的发展时期,从当时文人名士的诗词文赋中便可看出葡萄酒在当时的盛行。陆机在《饮酒乐》中写道:“蒲萄四时芳醇,瑠璃千钟旧宾。”从文章的“蒲萄,瑠璃”以及全文的意思,可以看出葡萄酒在当时已比较普遍,成为了贵族们宴请宾客的一种常见饮品;在魏晋以后一百多年的南北朝时期,人们认识到葡萄酒有益于健康的功用。看庚信在他的七言诗《燕歌行》中写道:“蒲桃一杯千日醉,无事九转学神仙。定取金丹作几服,能令华表得千年”(不如去饮一杯葡萄酒换来千日醉,或者为了长生去学炼丹的神仙。若能取得金丹作几次服食,定能象千年矗立的华表永享天年)。诗中将饮用葡萄酒与服用长生不老的金丹相提并论,赞赏了葡萄酒益寿延年的作用。唐朝时,由于疆土扩大,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喝酒已不再是王公贵族的特权,老百姓也普遍饮酒。到盛唐时期,社会风气开放,女人也普遍饮酒。而且许多新的葡萄品种传入中国,为当时葡萄酒的盛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础。诗人李颀在他的《古从军行》中说到“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说明当时的葡萄种植已经很普遍。


说到唐朝,说到酒,就不能不提最负盛名的李白。他有关于酒的诗作数不胜数。在《对酒》中李白写道:“ 蒲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 在《襄阳歌》中他写道:“鸬鹚杓(唐代酒具),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以蒲萄初酦醅…车旁侧挂一壶酒,风笙龙管行相催。”这些诗作表现了李白对葡萄酒的钟爱,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葡萄酒的发展。还有不少诗人也都有关于葡萄酒的诗,像韩愈有“柿红蒲萄紫,看果相扶檠。芳茶出蜀门,好酒浓且清”的诗句,白居易有“羌管吹杨柳,燕姬酌蒲萄”等等。


要说唐朝的葡萄酒诗,最著名的莫过于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鲜艳如血的葡萄酒,满注于白玉夜光杯中,色泽艳丽,形象华贵。全诗仅仅写将士们出征前的一次开怀痛饮,却反映了边塞荒凉艰苦的环境,紧张动荡的军旅生活,以及将士们早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豪爽气概。此诗也成为千古绝唱,载入中国葡萄酒文化史。


到了南宋时朝,小朝庭偏安一隅。当时的临安虽然繁华,但葡萄酒却因葡萄主产区已经沦陷,显得稀缺且名贵,这在陆游的《夜寒与客挠干柴取暖戏作》一诗中有所反映:“稿竹干薪隔岁求,正虞雪夜客相投。如倾潋潋蒲萄酒,似拥重重貂鼠裘。一睡策勋殊可喜,千金论价恐难酬”,诗中把喝葡萄酒与穿貂鼠裘相提并论,可见当时葡萄酒的名贵。

元朝应该是我国葡萄酒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的太原地区曾经是官方葡萄园,专门用来酿造葡萄酒,而且还有检测葡萄酒真伪的办法,古书上记载“至太行山辨其真伪,真者下水即流,伪者得水即冰矣”。在马可·波罗的游记《太原府王国》记载“太原府国的都城,其名也叫太原府,那里有好多葡萄园,制造很多葡萄酒,酒是从这地方贩运到各省各地”。当时关于葡萄酒的诗词也不少,其中以元曲居多。比 如散曲家张可久在《山坡羊·春日》中写道:“芙蓉春帐,葡萄新酿,一声金缕樽前唱。锦生香,翠成行,醒来犹问春无恙,花边醉来能几场。妆,黄四娘。狂,白侍郎。”在《酒边索赋》中写道:“舞低杨柳困佳人,醅泼葡萄醉晚春,词翻芍药分难韵。乐清闲物外身,生前且自醺醺。范蠡空遗像,刘伶谁上坟,衰草寒云。”,从上面我们不难得出元代饮用葡萄酒普及和葡萄酒文化浓郁的结论。


受元朝饮酒风气的影响,明代社会酒的品种、产量都大大超过之前,进入了酿酒业大发展的新时期。这个时期,席间饮用葡萄酒实属风雅之举。上流社会集会聚饮,友人往来馈赠礼品,都会出现葡萄酒的芳容泽光。明朝人很会品尝葡萄酒,他们能够观其色、闻其味、识其香,并且能够品味出其中的文化内涵。诗人钱子正、杨荣、倪谦用出色的语言描述了饮用葡萄酒的感受,从而把品赏葡萄酒引入了更为美妙的境界;唐代诗人王翰曾在《凉州词》中赞誉过葡萄酒。无独有偶,明代也有一位王翰,他十分喜爱葡萄酒。在《梁园寓稿》中这样说过:“揉碎含霜黑水晶,春波滟滟暖霞生。甘浆细挹红泉溜,浅沫轻浮绛雪明。金剪玉钩新制法,紫驼银瓮旧豪名。客愁万斛可消遣,一斗凉州换未平。”这个王翰还写了一首《葡萄酒赋》,盛赞葡萄酒“气芳而德醇”“真席上之珍也”,并说饮葡萄酒后“不觉气和而意适,体熏而酣,颓然而就枕,不知明月在西南”。由此看出,在经历了元朝的鼎盛发展后,葡萄酒的芳香还是那样诱人。不仅如此,在当时的福建一带,很多人都在酿造葡萄酒,莆田人柯潜就曾为一位辛勤劳作的酿酒者写过一首诗:“新凉一夜卷寒碧,佳实累累悬水晶。山人收取三万斛,酿作香醪秋正熟。一斗倾来诗百篇,无心去换凉州牧。”


中国古诗词中关于葡萄酒的作品多得数不胜数,无法一一列举,只能从中选出一些来说明我国古代葡萄酒的繁荣。可以说,我国的葡萄酒与相关诗词相得益彰。当时的葡萄酒因为诗词而得以流传和凝固,被人们所传颂;而诗词也因葡萄酒丰富了内容,变得更加灿烂。


自驾游西部必读诗词:葡萄美酒夜光杯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在解析诗词之前,彭导想先给大家介绍一下王翰这个人和他那放荡不羁的人生。

王翰,并州太原人,是大名鼎鼎的名门望族太原王氏,大户人家。家族势力就像《红楼梦》中的四大家族一样。从这样的家族走出来的自然也是人才辈出,粗略的数一下,我们了解的诗人里有王绩、王勃、王维、王翰、王昌龄等等。


盛唐多狂人,多奇葩,但很少有像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个王翰一样的。少年的王翰才高八斗,胸中自有豪情万丈,案头也是万卷诗书,千坛美酒。跟一般的读书人不一样的是,王翰活的很洒脱,他的人生可以说非常简单,那就是有钱就可劲的浪,没钱就去死。

《唐才子传》中记载“少豪荡,恃才不羁,喜纵酒,枥多名马,家蓄妓乐,翰发言立意,自比王侯,日聚英杰,纵禽击鼓为欢”。这段话用现在的话讲,就是王翰家相当有钱,年少的他就豪放不羁,常常与一众朋友宴饮喝酒,喝高兴了就唤出家中的歌姬跳舞助兴。更让人羡慕嫉妒的是他养了很多名马,搁现在就是车库里放了一堆顶级豪车,家里还养着一大堆网红嫩模啥的。有钱有才的王翰就这样天天在家搞事情,以王侯自居,潇洒度日。甚至是打猎都要讲排场,屁大点的猎场也要专门安排上个大鼓,打猎时要敲得震山响。四方少年一听见鼓响,无不驱马而上,围绕在王翰大公子的身边。从远处看,颇有一番指点江山的气势。


王翰这么折腾非但没有收到政府的整顿,反而成功引起了当地长官的极大兴趣。这不得不说大唐真的是开明啊。

并州长史张嘉贞十分欣赏王翰的才华,亲自参加王翰的秀SHOW,这样一来,王翰更得意了。即席还给张长官作曲一首,自歌自舞,神采飞扬。

后来镇守并州的张说也对气度不凡的王翰礼遇甚厚,极为欣赏。以至于张说调到中央工作后,也将王翰调了过来。当时张说号称文坛盟主,手握大权的他立即授予王翰秘书省正字,相当于国家图书馆的官员。没过多久升为驾部员外郎,相当于今天交通运输部的官员。


其实,王翰这些官职都是可以不用上班的,按月领工资,买点小酒,下酒菜,和朋友聚聚会就可以了。


但是王翰豪放不羁的性格让他没有办法静下来,于是趁着在中央部委工作的机会,他自己搞了个“当朝文人排行榜,TOP10”将当时一百多号数得上名的文人分成九等,排出高下。而在前三名的排名上,有两位是他的朋友,张说、李邕,其他人王翰统统看不上。

盛唐多文采之士,排名高低倒也正常,私底下大家聊聊也无碍。可王翰非要“立新意”,熬夜昨晚的排行榜,天未亮墨迹还没干,就贴在了国家人事部(吏部)的门口,引得万人围观。

这下王翰摊上大事了。


榜上的文人多为朝廷官员,王翰这么一搞,上榜的没上榜的都通通的气的牙疼。可是王翰是当朝宰相张说的人,人们又都拿他没办法。

风水轮流转,几年后,张说罢相,王翰被贬仙州。搁一般人也受不了这种落差,但是王翰没别的优点,就是心大,在哪里混不是混呢?拍拍屁股就去了。在前往仙州的路上,王翰照样醇酒美人相伴,犹如皇帝出巡,直到有一天,老管家愁眉苦脸的对他说:“老爷,没钱了”

王翰深深的看了管家一眼,然后当天晚上就死了,死的那么突然,那么准确。对王翰来说,人生很简单,有钱就使劲浪,没钱就去死。


在唐诗中,写边塞的诗词特别的多,大多表达的要么是边塞凄凉无奈之情,要么是英勇刚强的男儿气概,却极少有如此大气恢弘的气势,是超越生与死的界限,把生命看得如此无畏。

诗的第一句,诗人用饱蘸激情的笔触,铿锵激越的曲调,绮丽耀眼的词语,在人们眼前展现出一个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第二句的“欲饮”渲染了这美酒佳肴的诱人魅力,表现了将士们那种豪迈开朗的性格。酒宴”欲饮“未得”之时,乐队奏响琵琶,那急促的欢快的旋律更像是在催促将士们举杯痛饮,热烈的气氛顿时沸腾。


诗的第三四句是写宴席上的劝酒和畅饮,表现出来的不仅有豪放开朗的感情,还有视死如归的勇气。

醉卧沙场如何?

出征未还又如何?


统统不必在意,且以琵琶加美酒,提刀跨马,人生几何!

这种奔放、狂热的情绪,明快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奏,正是盛唐时边塞诗的特色。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他确是千古留名的唱跳诗人

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年)并州才子王翰考中进士,他少时就聪颖过人,才智超群,举止豪放,不拘礼节。并州长史张嘉贞十分欣赏他的才气,总是以礼相待,王翰为张做了很多乐府词曲,亲自在酒席上又唱又跳,神气豪迈。

现代华语流行音乐时兴唱跳结合,是从欧美传播过来的,其实我们的老祖宗早就会这玩意儿,从上面论述看出这至少在唐朝就有很确凿的记录。

接替张嘉贞的是被降职的宰相张说,照样对王翰的才气很看中,举直言极谏科,授昌乐尉,又登超拔群类科。两年后张说入朝,就调他进京做九品秘书正字,不久找了个机会一下子提为七品的通事舍人,三年后再升为五品的驾部员外郎。

“驾部”专门负责往前线输送马匹与粮草等军需物资,王翰作为副职文官前往西北前线,见识了塞外奇丽的风光,结识了慷慨激昂的将士,有感写下了《凉州词二首》: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

其中第一首以豪迈旷达之笔,表现了一种视死如归的悲壮情绪,被后人认为是最好的边塞诗之一,更有人认为是唐诗七绝的压卷之作。


边塞行让王翰真切的认识到帝王的千秋功业其实是建立在无数枯骨之上,在《饮马长城窟行》感慨:……当昔秦王按剑起,诸侯膝行不敢视。富国强兵二十年,筑怨兴徭九千里。秦王筑城何太愚,天实亡秦非北胡。一朝祸起萧墙内,渭水咸阳不复都。

王翰性格豪爽,无拘无束,常与文人志士结交,知名文士祖咏、杜华等人也都是他的座上宾。杜华的母亲崔氏常对儿子说,“我听过古代有个孟母三迁的故事,如今我看咱们还是搬家去和王翰做邻居吧,你只要能和王翰在一起,我心里就踏实了。”

所以杜甫有诗“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之句赞叹王翰。


张说权贵朝野,又统管集贤院,重视“词学之士”,形成一个紧密的文人兼官僚小团体,王翰自然也在其中。王翰家里很有钱,养名马畜歌妓,自命王侯,狂妄一时,被很多人嫉妒。张说被罢了丞相后,王翰同时也被贬为六品的汝州长史,没多久再贬成从六品的仙州别驾。

遭贬心有不甘,王翰写了《古蛾眉怨》讽刺宫中奢侈生活及哀叹宫女命运不幸,诗中鼓励宫女的话其实就是自己的感悟:……人生百年夜将半,对酒长歌莫长叹。乘知白日不可思,一死一生何足算。


这种人生起落,历朝历代都有,《春女怨》: 紫台穹跨连绿波,红轩铪匝垂纤罗。中有一人金作面,隔幌玲珑遥可见。忽闻黄鸟鸣且悲,镜边含笑著春衣。罗袖婵娟似无力,行拾落花比容色。落花一度无再春,人生作乐须及辰。君不见楚王台上红颜子,今日皆成狐兔尘。

王翰到任后,天天聚集一帮文人墨客,又打猎又唱堂会的,及时行乐好不开心。有人反映到朝廷,结果再贬王翰为道州司马,病死在任上。


王翰的文章也为时人所重,张说有“王翰之文有如琼林玉斝,…亦一时之秀也。”的评价。史载他有文集十卷,可惜到宋代就不传,诗歌仅存14首。《春日思归》:杨柳青青杏发花,年光误客转思家。不知湖上菱歌女,几个春舟在若耶。

豪放不羁的王翰,宦海浮沉之后,内心向往的还是恬适幽雅的生活。

]]>
//m.ezbizlink.com/shehui/201910078198.html/feed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