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古诗,相比古诗,现代文就像一潭寡淡无味的刷锅水。今天小编分享一下古诗平仄规律及押韵字表大全 古人写诗是很有讲究的,而会像现代人天马行空,信笔胡诌。文字倒是写了不少,到底在说什么读不懂。

古诗平仄规律及押韵字表大全 跟古诗文一比现代文就像刷锅水  第1张

古诗平仄规律及押韵字表大全 跟古诗文一比现代文就像刷锅水

虽说格律诗源于唐代,被称为“近体诗”,以区别于古体诗,但实际上古体诗对字音也是有要求的,押韵是必须的。但为什么会有不押韵的现象呢?其实是因为——古今读音的变化

首先,无论是发音还是声调,古音和普通话发音都有很大的差别。

比如,上图,中古音的“入声”已变成现在普通话中的四声中,这只是古音汉语读音变化的一个现象。

因此,在唐代杜甫的时期:“哀”、“回”、“来”、“台”、“杯”都是押韵的。

ps:格律知识大放送

1,押韵并不一定是韵母相同,实际上这涉及到语言学的知识,韵母可以由单元音和双元音组成,如“a”、“ao”等, 也可以是元音和辅音组成,如“an”、“ang”等。有些韵母相同,但却不怎么押韵,如“迟”和“依”,原因是在这个两个音节中,如果用标准音标来标音,其元音是完全不同的,只是在汉语拼音的书写上都用了韵母“i”,而“chi”是整体认读音节,我们都知道声母和“i”相拼都读声母的读音,而且在语言学中,汉语拼音的声母并不等于辅音,实际上声母的读音相当于一个辅音和一个元音相拼的结果,这个说起来就很复杂了,而“yi”这个音节,实际上声母“y”现在已经取消了它做声母的资格了,因为它的读音就是元音“i”。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汉语拼音方案对于诗词用韵的规律上是很不完善的,但至少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方便,但在古代,甚至没有汉语拼音,所以人们就把某些字归为一个韵部,又把韵部根据声调的不同分为“平韵”和“仄韵”,这就是韵书的产生。其实用韵主要还是要靠语感(使用普通话的人用古韵的除外),因此韵书的产生最主要的目的是对于当时的语言很多当时的“方言”并不会说,所以也就没办法感知语感,韵书方便了全国使用统一的规则让其用语言读起来是押韵的。

2,近体诗押韵的规则是奇数句(第一句除外,可押可不押)不押韵的。

3,几个名词“平仄”、“粘对”、“拗救”、“孤平”、“孤仄”、“对仗”可自行,其实搞懂了这些词就基本就搞懂了格律。格律相对还是很简单的,如想深入研究或者想在诗词创作上,下面这些也许有帮助:

友情推荐:

《诗词格律》作者:王力

《平水韵》(对研究中古汉语发音及演化还有相当大的价值)

《二十四品诗》晚唐司空图(作者存疑,但没关系,主要是内容)

《论诗三十首》元好问(很多人忽略这些以诗论诗的杰作)

各种词谱:《钦定词谱》、《白香词谱》、《中华词律》等

什么是格律诗?平仄、押韵、对仗、粘对都有哪些规矩?扫盲极简版

前言

为什么我们的古诗读起来朗朗上口?这自当是“格律”的功劳了。当然,古人并不会读诗,古代诗歌都是或吟或唱的。格律诗的起源,主流说法认为其产生于南齐时期的“永明体” 。“永明体”又称“新体诗”,由当时精通音律的文人沈约、周颙等人创制,提出“四声八病”说。后至初唐武则天时期,由宋之问、沈佺期最终完善。为区别于格律形成以前的古体诗,格律诗又被称作“近体诗”。所以,简单的分期可以这样说:武则天之前只有古体诗,武则天后,既有古体诗又有近体诗,使用格律的就是近体诗或格律诗,不用格律的就是古体诗。

要素

那么,“格律”是什么,有哪些规矩?首先是句式上的要求,第一是“齐言”。指的是律诗分为“五言”和“七言”两种,“五言”即每句五个字,“七言”每句七个字,需整齐一致,不多不少。第二是对句数做了规定,每首八句的称“律”,即“五律”或“七律”;每首四句的“绝”,即“绝句”,细分为“五绝”和“七绝”两种;而多于八句的则称作“排律”。

除基本句式以外,格律诗的主要要求还有要素,即平仄、押韵、对仗与粘对。以下将分别说明。

平仄

①四声

平仄的概念会涉及到音韵学的内容,中古汉语分平、上、去、入四声。“平”即平声,上、去、入统为仄声。对比今天普通话的一、二、三、四声,一、二位平声,分别为“阴平”和“阳平”;三、四为仄声。普通话的发音中没有入声,古音中的入声字,都已分别融入今天的一、二、三、四声中,例如:“一”、“十”、“比”、“色”等。

②基本句式

以五绝为例,律诗的基本句式有四种: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言的话,分别在每句之前加两个与开头二字平仄相反的字。

押韵

古体诗押韵上的要求比较宽松,可平可仄,还可邻韵通押。近体诗的要求则更加严格,不仅只可押平声韵,而且有固定的韵表,即106个韵部的《平水韵》,不能超出这个范围。由于古今的流变,很多字的读音在今天的普通话里并不押韵。因此,不可仅根据普通话读音去判断古诗的韵脚。

无论五、七言,绝句或律诗,在用韵上的规定上都是隔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首句未入韵的如李白的《夜宿山》: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首句入韵的例子如王安石的《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开”、“来”三字,同属《平水韵》中的“灰”韵,今天普通话的读音,“梅”字与后两字已经不押韵。

对仗

对仗即是对偶,对联,俗称对对子。细说又要分很多种,基本要求是两联之间相对的字词要属于同一类别,词性相同,虚实相当等。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虚词对虚词,实词对实词等。感兴趣可以看车万育的《声律启蒙》或李渔的《笠翁对韵》,都是教人对对子的。

在律诗中,只有四句的绝句没有对仗的要求,可对可不对。而八句的律诗,按前后顺序可分为四联,开头两句叫做“首联”,最后两句叫做“尾联”,中间两联分别叫做“颔联”和“颈联”。首尾二联可对可不对,“颔”“颈”二联则必须对仗。对于排律,则除去首尾两联不做要求外,中间无论多少联都必须对仗。据说大诗人杜甫曾写过长达100联的排律,其难度之大让他人不敢企及。

粘对

前文提到律诗的四种基本句式,这四种句式如何组合成一首诗,就要用到“粘对”的原则。

①粘

所谓“粘”,简单说就是上一联对句的第二个字,要与下一联出句的第二个字平仄一致。例如上联对句是“平平仄仄平”,则下一联出句应该是“平平平仄仄”;上联对句是“仄仄仄平平”,则下一联出句是“仄仄平平仄”。

①对

“对”与“粘”相反,指的是同一联中的出句与对句,平仄必须相反。例如出句为“仄仄平平仄”,对句应该是“平平仄仄平”;出句为“平平平仄仄”,则对句为“仄仄仄平平”。

“粘”不牢的叫“失粘”;对不上的叫“失对”。律诗的四个基本句式依据粘对的要求排列组合,就可以得到四种类型的篇式,分别为仄起首句入韵与首句不入韵两篇,平起首句入韵与首句不入韵两篇。

结语

近代有人根据普通话的发音制定了新韵,因此有人说,现代人做格律诗可以不拘古韵,不问入声字,笔者对此不敢苟同。既然是做格律诗,严格按照古人制定的标准应当是最起码的要求,若非如此,你又何必称之为格律诗呢?你可以完全放心大胆的做古体诗,如此不仅用韵宽泛,更没有如“戴着镣铐跳舞”般的平仄及对仗等限制。

古诗词的平仄规律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以及使用最广泛的《平水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

普通话入声消失,入声归入仄声中的上去两声和平声中的阴平、阳平,这导致用普通话判别诗词平仄会有错误。

一、近体诗的一般规律

首先看看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首八句,共分为四联。第一、二句称为首联,第二、三句为颔联,第五、六句为颈联,第七、八句为尾联。每联中的第一句叫出句,第二句叫对句。这首诗的平仄格式为:

○○●●○○●,●●○○●●△。

⊙●○○○●●,◎○⊙●●○△。

○○●●○○●,●●○○●●△。

⊙●○○○●●,◎○⊙●●○△。

格式中“○”表示平声字,“●”表示仄声字,“◎”表示本应是平声字而改用了仄声字,通常称为“盘”音字,“⊙”表示为本应是仄声字改用了平声字,通常称为“赞”音字。盘音和赞音字都属于平仄可通用的字。“△”表示是韵脚字。因近体诗必须压平声韵,所以就不标出仄声韵的号了。

从上例可以找出一些规律来,即每句中各自的平仄关系为双音交替,也就是每两个“平”音字或每两个“仄”音字交替;每联中出句与对句之间的平仄关系为相反的,这一规律称作“对”,如不合这一规律便叫做“失对”;相邻两联之间的平仄关系是下联出句前四字与上联对句的前四字平仄相同,后三字将顺序颠倒,称之为“粘”,如不合这一规律称之为“失粘”。这些粘对关系可将诗中的平仄声调进行调配,使之吟读时有起伏感,有回环感。总之,从这首诗我们可以归纳出如下几条:

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2、平仄在本联内是相反的。

3、平仄在下联出句与上联对句之间是相粘的。

4、凡偶句最后一字必须是平声字,且为韵字。

二、律诗的平仄格式

(一)七言律诗

七言律诗一般有四种格式,即第一句的格式。记住第一句的格式,以下只要按照粘对的关系就可以将全诗的平仄格式写出来了。那么哪四种格式呢?

(1)平起首句入韵式

这是指第一句第一个字为平声字,第一句的最后一字为平声押韵,具体格式如下:

○○●●●○△

因最后两字为两个平声字,也叫平平脚

(2)平起首句不入韵式

这是指第一句第一个字为平声字,第一句的最后一字为仄声字不押韵,具体格式如下:

○○●●○○●

因最后两个字为平仄,也叫平仄脚。

(3)仄起首句入韵式

这是指第一句第一个字为仄声字,第一句的最后一字为平声字押韵,具体格式如下:

●●○○●●△

因最后两个字为仄平,也叫仄平脚。

(4)仄起首句不入韵式

这是指第一句第一个字为仄声字,第一句的最后一字为仄声字不押韵,具体格式如下:

●●○○○●●

因最后两个字为仄仄,也叫仄仄脚。

古诗平仄规律2

下面举诗为例:

第(1)种格式 平起首句入韵式(刘长卿《寄友人》)

○○●●●○△ 新年草色远凄凄,

●●○○●●△ 久客将归失路蹊。

●●◎○○●● 暮雨不知涢口处,

○○●●●○△ 春风只到穆陵西。

○○●●○○● 城孤尽日空花落,

⊙●○○●●△ 三户无人白乌啼。

⊙●○○○●● 君在江南相忆否,

○○●●●○△ 门前五柳几枝低。

第(2)种格式 平起首句不入韵式(白居易《城上夜宴》)

○○●●○○● 留春不住登城望,

●●○○●●△ 惜夜相将秉烛游。

⊙●◎○○●● 风月万家河两岸,

○○●●●○△ 笙歌一曲郡西楼。

○○●●○○● 诗听越客吟何苦,

●●○○●●△ 酒被吴娃劝不休。

⊙●○○○●● 从生都是梦,

◎○⊙●●○△ 梦中欢笑亦胜愁。

第(3)种格式 仄起首句入韵式(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 王浚楼船下益州,

○○⊙●●○△ 金陵王气黯然收。

○○●●○○● 千寻铁索沉江底,

●●○○●●△ 一片降幡出石头。

⊙●◎○○●● 人世几会伤往事,

○○⊙●●○△ 山形依旧枕寒流。

○○●●○○● 今逢四海为家日,

●●○○⊙●△ 故垒萧萧芦荻秋。

第(4)种格式 仄起首句不入韵式(杜甫《阁夜》)

●●○○○●● 岁暮催短景,

○○⊙●●○△ 天涯霜雪霁寒霄。

◎○●●○○● 五更鼓角声悲壮,

⊙●○○●●△ 三峡星河影动摇。

●●○○○●● 野哭千家闻战伐,

○○●●●○△ 夷歌数处起渔樵。

◎○●●○○● 卧龙跃马终黄土,

⊙●○○●●△ 人事音书漫寂寥。

七言律诗以首句起韵为正规格式,因而在这四种格式中,(1)和(3)为最基本的格式,(2)是把(1)的首句后三字进行顺序颠倒,即将(1)的“仄平平”改为“平平仄”,其余不变。(4)是将(3)的首句后三字顺序颠倒,即“仄仄平”改为“平仄仄”,其余也没变化。

以上是七言律诗的四种平仄格式,写律诗时可根据此规律进行创作。当然还有一些手法将在后面谈到。

古诗词的平仄规律3

(二)五言律诗

五言律诗比七言律诗的每句少两个字,也就是把七言律诗每句的前两个字去掉,就成了五言律诗,所以,五言律诗也是和七言律诗一样有四种格式。以诗为例:

第(1)种格式 平起首句入韵式(刘禹锡《闻新蝉》)

○○●●△ 蝉声未发前,

●●●○△ 已自感流年。

●●○○● 一入凄凉耳,

○○●●△ 如闻断续弦。

○○○●● 晴清依露叶,

●●●○△ 晚急畏霞天。

⊙●○○● 何事秋卿咏,

○○●●△ 逢时亦悄然。

第(2)种格式 平起首句不入韵式(李白《送友人》)

○○○●● 青山横北郭,

●●●○△ 白水绕东城。

●●◎○● 此地一为别,

○○●●△ 孤蓬万里征。

○○○●● 浮云游子意,

●●●○△ 落日故人情。

⊙●◎○● 挥手自兹去,

○○⊙●△ 萧萧班马鸣。

第(3)种格式 仄起首句入韵式(王维《送李使节》)

●●●○△ 万壑树参天,

○○●●△ 千山响。

○○◎●● 山中一夜雨,

●●●○△ 树杪万重泉。

●●○○● 汉女输橦室,

○○●●△ 巴人讼芋田。

○○○●● 文翁翻教授,

●●●○△ 不敢倚先贤。

第(4)种格式 仄起首句不入韵式(杜甫《春望》)

●●○○● 国破山河在,

○○●●△ 城春草木深。

◎○○●● 感时花溅泪,

●●●○△ 恨别鸟惊心。

⊙●○○● 烽火连三月,

○○●●△ 家书抵万金。

◎○○●● 白头搔更短,

⊙●●○△ 浑欲不胜簪。

五言律诗是以首句不入韵为正规格式,所以第(2)种和第(4)种格式为最基本格式。

古诗词的平仄规律4

三、绝句的平仄格式

(一)七言绝句

绝句是每首四句,也就是律诗的一半,同样也分为四种格式,其实就是律诗的每一种格式的前半首。

(1)平起首句入韵式 (李白《早发白帝城》)

○○●●●○△ 朝辞白帝彩云间,

⊙●○○●●△ 千里江陵一日还。

●●○○○●● 两岸猿声啼不住,

○○●●●○△ 轻舟已过万重山。

(2)平起首句不入韵式 (窦巩《南游感兴》)

○○●●○○● 伤心欲问当时事,

⊙●○○●●△ 惟见江流去不回。

●●○○○●● 日暮东风春草绿,

◎○⊙●●○△ 鹧鸪飞上越王台。

(3)仄起首句入韵式 (张继《枫桥夜泊》)

●●○○⊙●△ 月落乌啼霜满天,

○○⊙●●○△ 江枫渔火对愁眠。

○○⊙●○○● 姑苏城外寒山,

●●○○●●△ 夜半钟声到客船。

(4)仄起首句不入韵式 (王维《忆山东兄弟》)

●●◎○○●● 独在异乡为异客,

◎○⊙●●○△ 每逢佳节倍思亲。

○○⊙●○○● 遥知兄弟登高处,

●●○○●●△ 遍插茱萸少一人。

(二)五言绝句

和七言绝句相同,也是律诗的前半首。

(1)平起首句入韵式(李嘉祐《白鹭》)

○○●●△ 江南渌,

●●●○△ 顾影逗轻波。

●●○○● 落日秦云里,

○○●●△ 山高奈若何。

(2)平起首句不入韵式 (李贺《莫种树》)

○○◎●● 园中莫种树,

●●●○△ 种树四时愁。

●●○○● 独睡南床日,

○○●●△ 今秋似去秋。

(3)仄起首句入韵式 (王安石《梅花》)

⊙●●○△ 墙角数枝梅,

○○●●△ 凌寒独自开。

○○◎●● 遥知不是雪,

●●●○△ 为有暗香来。

(4)仄起首句不入韵式(王维《相思》)

⊙●○○● 红豆生南国,

○○●●△ 春来发几枝?

◎○○●● 愿君多采撷,

●●●○△ 此物最相思。

古诗词的平仄规律5

四、近体诗平仄的一些讲究

(一)避孤平

所谓“孤平”就是指在平收的句子里,除了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字。如七言诗“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改为“仄仄仄平仄仄平”句式,很显然,由于第三字本应是平声字而由于在作诗时用了仄声字,使得整个句子除韵脚外,只剩下一个平声字,这就是犯了“孤平”的毛病。所以,在这样的句子里,第三字就不能用盘声字而是必须用平声字。同理,在五言诗的“平平仄仄平”句式里,也不能写成“仄平仄仄平”,这也犯“孤平”。如果因为创作的需要,七言的第三字,五言的第一字必须用仄声字,就必须在七言的第五字或五言的第三字想法补救。“孤平”是诗家的大忌,切记要注意。

在仄收的句子里,全句即使只剩下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只算是一个“拗句”,也就是不规整的句子。

(二)一三论,二四六分明

“一三论,二四六分明”是近体诗的平仄口诀,是对七言诗说的。意思是第一字,第三字,第五字可以不论平仄,随意使用,而第二字,第四字,第则必须按照声律规定的规则,该平声的不能用仄声,该仄声的不能用平声。由此可知,在五言诗里面,就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这一口诀对初学写诗的人来说,确实很方便,但是并不能全面概括,但是像前面说的关于犯“孤平”的问题时,就是七言的第三字和五言的第一字,这就不能随便用了,而是要注意不能犯“孤平”。

(三)拗救

从广义上来讲,凡是不合平仄规律的字都叫做“拗”字,但在近体诗中那些不论平仄的字,就不能算是“拗”字了。只有在二四六分明而不分明时,一三能不论而不论了的字才算真正的“拗”字。如果出现拗字,就必须进行补救,救过来以后就不算毛病了。拗救的方法一般有三种。

(1)本句自救

七言诗的第三字拗,第五字救。如“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苏轼《新城》)中,本应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但是对句中第三字用了仄声字“自”,则第五字就必须改用平声字“沙”,就成了“仄仄仄平平仄平”,起到了自救的作用。需要说明的是,此句中第一字本应是仄声而用了一个平声字“溪”,因其位置不重要,所以第五字必须进行自救。

五言诗中第一字拗则第三字救。如“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中,本应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但出句中第一字用了平声字“挥”,那么第三字就要用一仄声字“自”进行自救,变成“平仄仄平仄”。

(2)对句相救

七言诗出句的第三字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对句的第三字就将该用仄声字而改用平声字。如“见买若耶溪水剑,明朝归去事猿公”(李贺《南园》)中,本应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出句的第三字用了仄声字“若”,对句中第三字就改用平声字“归”进行对救。同理,七言诗出句的第五字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对句的第五字就该用仄声字而改用平声字。如“身无拘束起前晚,路亲行自迟”(刘禹锡《答白宾客》)中,本应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出句中第五字本应平声字而用了一个仄声字“起”,对句中第五字则必须用一平声字“行”进行对救。

五言诗第一字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对句的第一字就该用仄声字而改用平声字。如“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白《秋浦歌》)中,本应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出句的第一字用了仄声字“不”,对句中第一字就改用平声字“何”进行对救。五言诗第三字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对句的第三字就该用仄声字而改用平声字。如“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杜甫《促织》)中,本应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出句的第三字用了仄声字“甚”,对句中第三字就改用平声字“何”进行对救。

需要说明的是,对句相救都是仄拗平救,而没有平拗仄救的,因为如果平拗仄救就容易犯孤平。

(3)既本句自救又对句相救

再看前面曾举过的例子:“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中,出句的第五字本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竹”,对句的第三字本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自”,在对句中第五字“沙”就既自救了本句的第三字,又相救了出句的第五字,这就是一字两救。

古诗词的平仄规律6

古体诗的平仄规律

古体诗的平仄要求不像近体诗那样严格,特别是汉魏六朝及以前,其平仄几乎是毫无约束,完全自由的。但自唐以后,有些诗人在写古体诗时为了有意避免律句,反而为古体诗的平仄造成了许多特点。但也有人受近体诗的影响,在写古体诗时故意掺进一定的律句,就形成了有别于古体诗的“入律古风”的风格。

古体诗每句的最后三字称为三字尾。就三字尾而言,常见的平仄类型有平平平、平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四种类型。在平脚的句子里,五古第三字,七古第五字以用平声为原则,仄脚的句子里,五古第三字,七古第五字以用仄声为原则。下面以五古为例,分别看一下这四种类型的具体情况。

一、平平平,也称为三平调

这是古体诗的专用形式,用得最多,一般分为四类。

(一)仄仄平平平

如:“欲取鸣琴弹”(孟浩然《怀辛大》)。

(二)平仄平平平

如:“穷巷牛羊归”(王维《渭川田家》)

(三)仄平平平平

如:“醒时同”(李白《月下独酌》)

(四)平平平平平

如:“长歌吟松风”(李白《下终南山》)

二、平仄平

这种形式也是分为四种。

(一)平平平仄平

如:“清光犹为君”(常建《宿王昌龄隐居》)

(二)仄平平仄平

如:“草深狐兔肥”(崔颢《古游侠》)

(三)仄仄平仄平

如:“草色新雨中”(邱为《寻西山隐者》)

(四)平仄平仄平

如:“松月生夜凉”(孟浩然《宿叶师山房》)

三、仄平仄

这种形式也是分为四种。

(一)平平仄平仄

如:“心随雁飞灭”(孟浩然《秋登兰山》)

(二)仄平仄平仄

如:“况之异乡别”(王昌龄《行子苦》)

(三)仄仄仄平仄

如:“竹露滴清响”(孟浩然《怀辛大》)

(四)平仄仄平仄

如:“衣上灞陵雨”(韦应物《长安遇冯著》)

四、仄仄仄

这种形式也是分为四种。

(一)平平仄仄仄

如:“登临出世界”(岑参《登慈恩浮图》)

(二)仄平仄仄仄

如:“十觞亦不醉”(杜甫《赠卫八处士》)

(三)仄仄仄仄仄

如:“幼为长所育”(韦应物《送杨氏女》)

(四)平仄仄仄仄

如:“舟楫恐失坠”(杜甫《梦李白》)

古诗词的平仄规律7

七古的平仄规律和五古的平仄规律相同,也是有四种形式,不过由于七古比五古多两个字,变化样式也就要更多一些,这里就不再多述了。

入律古风在平仄方面有别于一般古体诗,诗人在写作时尽量多用律句,因而相近于律诗的平仄格式,但和律诗又有所不同,一般为:

(1)入律古风句数不定。

(2)入律古风既可用平声韵又可用仄声韵,而且平声韵和仄声韵可交替使用。

以王维的《桃源行》为例:

渔舟逐水爱山春, ○○●●●○△

两岸桃花夹古津。 ●●○○●●△

坐看红树不知远, ●○○●●○●

行尽青溪不见人。 ○●○○●●△

山口潜行始隈奥, ○●○○●○▲

山开旷望旋平陆。 ○○●●○○▲

遥看一处攒云树, ○○●●○○●

近入千家散花竹。 ●●○○●○▲

樵客初传汉姓名, ○●○○●●○

居人未改秦衣服。 ○○●●○○▲

居人共住武陵源, ○○●●●○△

还从物外起田园。 ○○●●●○△

明月松下房栊静, ●○○●○○●

日出云中鸡犬喧。 ●●○○○●△

惊闻俗客争来集, ○○●●○○▲

竞引还家问都邑。 ●●○○●○▲

平明闾巷扫花开, ○○○●●○○

薄暮渔樵乘水入。 ●●○○○●▲

初因避地去人间, ○○●●●○△

及至成遂不还。 ●●○○●●△

峡里谁知有人事? ●●○○●○●

世中遥望空云山。 ●○○●○○△

不疑灵境难闻见, ●○○●○○▲

尘心未尽思乡县。 ○○●●○○▲

出洞无论隔山水, ●●○○●○●

辞家终拟长。 ○○○●○○▲

自谓经过旧不迷, ●●○○●●○

安知峰壑今来变。 ○○○●○○▲

当时只记入山深, ○○●●●○△

清溪几度到云林。 ○○●●●○△

春来遍是桃花水, ○○●●○○●

不辨源何处寻。 ●●○○○●△

这首诗全篇共三十二句,几乎全部都是律句,且平声韵和仄声韵交替使用。如一至四句押上平十一真韵,五至十句押入声一屋韵,十一至十四句押上平十三元韵,十五至十八句押入声十四辑韵,十九至二十二句押上平十五删韵,二十三至二十八句押入声十七霰韵,二十九至三十二句押下平十二侵韵。

古诗词的平仄规律8

词的平仄规律

词是一种通行的名称,最早是被称之为“曲子词、曲词”等。这一名称,在唐、五代时就出现了,说明古代词与曲是不可分开的。清人刘熙载在《艺概》里曾说到“词即曲之词,曲即词之曲”。同曲子词类似的还有“长短句、乐府”等名称。如苏轼的词集《东坡乐府》,辛弃疾的词集《稼轩长短句》等。到宋代又有“歌词”之称,还有将歌词换称为“乐章”,如刘永的词集《乐章集》。由此可见,在古代词与曲是分不开的。后来曲子词、曲词、歌词等名称都简化为词,说明词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而逐渐脱离了音乐。

由于词起源于曲,所以词的所有格式,包括句数、字数、平仄规律、押韵等都是按照音乐的规律而规定的,所以“词”包括词牌、词调和词谱三个部分。词牌是指词调的名称,词调是与词相配的乐调,词谱是出于音乐的要求在句数、字数、声韵等方面的格律规定。

词调的来源有来自,有来自外域,有乐工歌女创制,有文人墨客自度。对应每一个词调,就有一个词牌和词谱,因而词调越来越多,词牌和词谱也越来越多。清代查培继辑编的《词学全书》收集了683个词谱,清代万树的《词律》收集了1180个词谱,《钦定词谱》收集了词谱2306个,可见词谱之多。其实《钦定词谱》中是否把所有的词谱都收录进去,也不敢保证。

词的平仄格式可以说有多少词牌,有多少词谱就有多少格式,这与律诗不同。因为律诗的句数、字数相同,只押平声韵,所以就规定出四种基本格式。而词的句数、字数、押韵都不同,也就决定词的格式必然变化多样。

词的平仄虽比律诗的平仄要多种多样,但就每一种格式来说,却比律诗的平仄更为固定,除原调规定可平可仄的字外,填词者是不能随便改换平仄的。

词的平仄格式很多,掌握起来比较困难,但是也不是无规律可循。下面将二字句到八字句的平仄规律作一分述。

(一)二字句

二字句无论是叠句、起句还是上、下阙当中的位置,通常都是以“平仄”式出现。当然,偶尔也能看到“平平”或“仄仄”式,但极少见。如:

“杨柳,杨柳……断肠,断肠” (王建《调笑令》)

“……谁怕……微冷……归去……”(苏轼《定风波》)

“……知否,知否……”(李清照《如梦令》)

(二)三字句

三字句一般用律诗的三字尾。即:

平平仄 如“霜风劲”(张孝祥《六州歌头》)

平仄仄 如“秋已尽”(李清照《鹧鸪天》)

仄平平 如“日犹长”(李清照《鹧鸪天》)

也有其他形式但较为少见,如:

平平平 如“愁摩愁”(顾夐《荷叶杯第二体》)

平仄平 如“湘水流”(刘禹锡《潇湘神》)

仄平仄 如“岸花老”(李甲《望云崖引》)

(三)四字句

四字句一般用律诗的前四字,即:

平平仄仄 如“栏干拍遍”(辛弃疾《水龙吟》)

仄仄平平 如“雾薄云轻”(韦庄《河传第六体》)

除此外还有:

仄平平仄 如“试花桃树”(周邦彦《瑞龙吟》)

平仄平仄 如“人在何处”(李清照《永遇乐》)

(四)五字句

五字句相当于五言律诗中的三种,即:

仄仄平平仄 如“睡觉寒灯里”(陆游《夜游宫》)

仄仄仄平平 如“落日水熔金”(廖世美《好事近》)

平平平仄仄 如“天憎梅浪发”(周邦彦《蛮》)

(五)句

句是四字句的延伸,在平起的四字句前加仄仄,在仄起的四字句前加平平,即:

仄仄平平仄仄 如“雪晓清笳乱起”(陆游《夜游宫》)

平平仄仄平平 如“西园夜饮鸣笳”(秦观《望海潮》)

此外常见的还有:

平仄仄平平仄 如“霜送晓寒侵被”(秦观《如梦令》)

仄仄仄平平仄 如“脉脉此情谁诉”(辛弃疾《摸鱼儿》)

平平仄仄平仄 如“今宵酒醒何处”(柳永《雨霖铃》)

(六)句

句相当于七言律诗,即:

平平仄仄平平仄 如“平冈细草鸣黄犊”(辛弃疾《鹧鸪天》)

仄仄平平仄仄平 如“老却英雄似等闲”(陆游《鹧鸪天》)

仄仄平平平仄仄 如“料峭春风吹酒醒”(苏轼《定风波》)

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当年万里觅封候”(陆游《诉衷情》)

(七)八字句

八字句最常见的是上三下五的句型,如果第三字为平声字,则第五字用仄声字,如:

“想小楼终日望归舟”(张元干《满江红》)

句中第三字“楼”是平声字,第五字“日”为仄声字。

同理,如果第三字为仄声字,那么第五字就必须是平声字。如:

“图画里峥嵘楼阁开”(刘过)

句中第三字“里”是仄声字,第五字“嵘”为平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