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场社交小常识

为什么医生不建议用罗红霉素 是药三分毒,没事千万不要乱吃药

时间:2020-01-12 21:03:55 栏目:职场社交小常识

是药三分毒,没事千万不要乱吃药。罗红霉素虽然关键时候也能治病,但是不到万不得已最好不要用。你知道为什么医生不建议用罗红霉素吗?使用罗红霉素这些风险你是要提前知道的。让慎重用药绝对是有道理的。

为什么医生不建议用罗红霉素 是药三分毒,没事千万不要乱吃药

医生这是啥药?罗红霉素呀!一个用楷书写病历的医生火了

大神,请收下我的膝盖!

看到这个我直接懵了!!!

下面这个最萌

是一位小主带着5只猫咪去宠物医院

原来宠物医院的医生也这么“皮”

忽然,王者出现了

没错,这就是小编我写的病例。

(当然这个是我在家里自己随手写的)

有没有眼前一亮?

这份“病例”我写了16分钟,整整16分钟。

当然这与我平时的刻苦是分不开的

然后,我瞬间开挂

同样的内容,同样的写者。

大家慌没慌?

我用工作中的书写病历方法又写了一遍!

这次用时2分29秒!

掌声在哪里?

16分钟与2分29秒,我节省下来的十几分钟可以大大地减少患者的等待时间。

我是一个急诊外科医生,看过的病人都是要书写病例手册的,一天平均100人就诊我就要写100份,有的时候,一天可以写光一根水笔芯。

当然我也想认真地、一笔一划的写好每一个字,但是在我工作的急诊,时间就是生命。

一份病例我用16分钟,100个病人100份病历,我要写1600分钟,1小时60分钟,10个小时600分钟,26.7个小时我才能把这写病例写完。那么看病、查体、缝合、手术、抢救怎么办?

有的患者要求:医生你能不能把字写清楚点,我根本看不懂您写的是什么。

其实医生在病历本上书写的就是您当时的病史、病症、查体、检查、诊断、治疗和建议。这些其实就是医生当时问您的话和告诉您的情况。

病历本要保管好,下次就诊的时候最好带上,可以让下一位医生对您的病状有一个对比,给出更好的治疗方案。

刚上班的时候,我的字就像上面写楷书一样。有一次一个保险公司的保险员找到我,觉得病历和证明不是医生开的,因为字写的太工整、太漂亮了...

为何医生写字那么乱,药剂师就能看得懂?

你知道的解释都是错的。只研究医生是不行的,还得研究字。

美国国家医学院曾经发表过统计,在美国每年由误诊误治造成的四万多个死亡中,约七千个是因为医生写字不清造成的。

每个人都能在生活中找出几个写字乱的非医生朋友,这些人写的字没人能看懂,也没人真的需要看。每个人也都遇到过天书般的处方和病历,但奇幻的是药局窗口能根据这些处方找出正确的药来。

这究竟是为什么?

在互联网上,有一种言之凿凿的提法:医生写字之所以你认不出,是因为他们写的都是拉丁文。

这本《医学处方缩写辞汇》由台湾著名的医学家白宏毅、陈顺清编写,作者同时也是著名的《白氏英汉医学辞典》的编者。它提供了一些类似鬼画符的案例,并且将其归结为拉丁文缩写。

不过,也有人在这条微博走红之后,跑去采访医生和医学生,他们悉数表示没见过这东西。

医药拉丁文的确是一种近乎行业亚文化的存在,任何一个合格的现代医药教学体系(包括中医药)都会教授程度不等的拉丁文,中国在八十年代以前可能教得比现在更多。这个缩写体系无所不包,从药品、身体部位到诸如每天几片之类的指令,都可以用拉丁文缩写。

这是因为拉丁语被医生们普遍认为更精确,比如说,“1 QD”(每日一片)在写得不清楚的情况下,很容易和“1 QiD”(每日四片)弄混。

不过,你会发现在汉语世界里,拉丁文不能解释一切。

一些中医写中文,即便完全没有拉丁文的痕迹,也能让你看出拉丁文的感觉。

所以,拉丁文缩写充其量只能贡献一部分解释。即便禁止使用拉丁文,医生们的字也不会自动变好,必须探索出一个更完备的解释框架,它与字和书写在速度、在行业中本身的演变规律有关。

在同一个时代,同一行业内有大量书写需求的人,他们的字形和惯用的文本缩写往往会向同一个方向改变,并最终变成一种相对固定的书写体系。

这个可能性是有先例的。无论哪种文字中,每一种书写系统的诞生都是「涌现性」的成果。

无论东方西方,这种书写默契演变的案例大量存在,并不只是在当今的医药行业才有。只不过有些对于外行而言好认,有些难认而已。

就以欧洲为例。在中古左右,拉丁字母手写的字体大致分成两派。一派是正体(manuscript),或者叫书体(book hand),方方正正,相当于当时的印刷体,大部分我们所见到的《圣经》、公文和其他严肃的手抄本都是这种字体;一派是草体(cursive),一般弯弯的,带有连笔,用于写所有其他。

15世纪苏格兰的盖尔语医药著作,属于正体(manuscript)

从这光谱的两端,派生出了后来我们看到的各种书写体系中间状态。

在英文中,一种被某个特定行业广泛使用,进而形成的字体叫「某某 hand」。我们能找到许多与今天医生书写相似的例子。

大法官体(chancery hand),最初诞生于13世纪的拉特兰大法官法庭,特色是45度执笔,柔软倾斜,写得快而优雅;到15世纪又出现了它的草体变形和英格兰变形。直到打印机出现前,这种字体广泛应用于教士、贵族和官员的书写中。

1418年,亨利五世书信,典型的英格兰大法官体

秘书体(secretary hand),形成于16至17世纪,为欧洲各国大量的中下层文书人员,比如秘书、抄写员、会计等所使用。这种字体流畅却不易看懂,一些常见的短词形成了惯用的独特字形,阅读起来也需要专门的训练。

莎士比亚的遗嘱,1616,典型的秘书体

由于早年做过下层文书,莎士比亚的大部分手稿都是用这种字体写成的。名作家广泛的使用也使得世界古籍市场上秘书体手稿的赝品极为泛滥。

与当代医生写字更为神似的,是法院体(court hand),在中世纪诞生于英国的法院中,基本上只用于书写法院的文书。这种字体最初由法院的书记官开创,用于法庭速记,拥有独特的装饰风格和大量的缩略写法,并且越来越向华丽和神棍化发展。

12世纪的法院体书写。英国诺丁汉大学馆藏

15世纪的法院体书写。英国诺丁汉大学馆藏

到了17至18世纪,这种手写体已经演变得跟密码一样,充满了各种约定俗成的写法,外行即使通晓英语也很难看懂了。以至于1731年,英国立法禁止使用这种字体,并且禁止法律文书随便缩写。

17世纪至18世纪的部分法院体字母和缩写表,内含字母、词根词缀、单词

这些逐渐圈层化的书写系统存在着一些共同点:

一、有大量的手写需求,必须达到一定书写速度;

二、有共同的词汇集,词汇集专业化,存在高频出现的专有名词;

三、书写的目的不是为了所有人看懂,只要圈子内能够互相识别即可。

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再给予充足的时间、良好的社群交流机制,让字在一个职业群体中自然演变,我们就很可能获得一个完备的密码符号系统。

虽然使用不同类型的纸笔,但秘书体、法院体和《医学处方缩写辞汇》中呈现的医学拉丁书写规律高度相似,都贡献了一套包含了单个字母、词根词缀、短词的、有固定识别特征的字符系统。在其中,标准字母不再是书写的最小单位,这些约定俗成的字符组才是最小单位。

之所以能形成这样的字符系统,行业本身的接受度和行业的专用词汇集功不可没。

在不写医学内容、不写处方时,医生独特的密码式烂字很难有用武之地。有好几项严肃的研究都表明,医生(至少英文世界的医生)在不写病例和处方的时候,写字并不比普通大众差。

其中一项研究找来209个医生和非医生,让他们在10秒之内写下同一个句子,找人给他们写的字打分,发现男人写字显著差于女人,老人差于年轻人,高管差于非高管,但医生和非医生没什么区别。

还有一项调查了英语世界140个各行各业的人,发现律师的日常字迹实际上更难读懂。

这些研究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它们都忽略了在医生字烂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处方的小圈子性、使用的共同词汇,以及对它预期读者的信任。

不止一位医生向我表示,不同科室的病历和处方,如果字不清晰,甚至很难互相看懂。原因是这样:在大约五万个医学专用词汇中,每个科室日常使用的不过是其中一个小小的子集,并且这个子集在不同的学科之间大多是不同的。

在同一个科室里,不同病名、不同的药会产生一个相对固定的写法,不熟悉这种写法的人即便同是医生,也难以反向推出这是什么词。

至于为什么药剂师能看懂,原因也不难猜测:药剂师和医生的共同词汇是常用药,只要能认出这几百种常用药和中药即可;而这些常用药大部分都以「约定俗成的字符组」形式,日复一日地呈现在他们眼前。

即使肯定不如拉丁文悠久的汉字硬笔书写中,医生们也已经形成了一些能够小范围互认的缩写:

下面这个流传广泛的疑似段子,处方中的字据说是罗红霉素。有人将其给自己的医生朋友看,被吐槽「是个人都能看出来」,当然评论中也有医生表示看不懂。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个符号在拉丁缩写辞典里找不到,因为它是从中文或者中文拼音 LHM 来的。像法院体之于英文一样,医学为中文贡献了新的字母表。在医生和药剂师那里,单个字不是最小的识读单位,这些「约定俗成的字符组」才是。即便单个字不可识别,只要熟悉这个词,看见它的轮廓也就能认识。

如果电子病历没有及时上线,中国医生的手写技术继续发展下去,可能在几百年之后,我们也能编纂一本《中文医学处方缩写辞汇》。我们已经用书写系统演变的原理解释了医生的密码如何形成。不过,我们还遗留了一个问题:不同医生的烂字其实长得并不一样,这又如何解释?

医生并不像过去的秘书和法院书记那样共用一套字体。一个有趣的事实是,英语世界的医生写字烂,却并不是往一起烂的,而是各有各的烂。

一个漫画博客总结了英文世界医生字烂的7种形式

中文世界里的医生也是这样。如果你看过足够多的汉字处方,就会发现每一个人的烂字都有它不同的形态特征,有的长、有的短,有的完全是一根线,有的则高度连笔化,但仍能识别出个体的字。

有这样潇洒的,

有像被雨打过的,

还有干脆长得像楔形文字的,

也就是说,尽管存在“缩写”这个庞大的历史遗留字符体系,但一种完备的、可以照着模仿的字体——“医生体”——并不存在,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医生们只是使用一套共同的缩写与用词模式,而不共享一套相似的字体。

为什么拉丁字母和汉字中,都没有出现“医生体”?

根本原因在于现代医生职业虽然需要大量写字和互相辨认,但长期以来,医药行业没有像法院和公务员一样的统一权力组织,因此医生的字也就不需要在社会标准之外另行标准化。

在缺少医院组织的古代,大多数医生都是个体户,医药行业中的横纵向联系远不如法律界、公务员来得紧密。所以他们往往接受并使用行业惯用的字体,而不是创造一种新字体。

传统的西方医生多上门服务,内科医生、药剂师的手写处方量不可能与如今的医师匹敌,病历处方等文本大多用秘书体或其他当时通行的字体撰写;而外科医生则往往与理发、刮脸、拔牙师傅混同,写字的机会不多。

19 世纪初的处方文本,典型的秘书体。

古代中医名医中,很多同时也是文人,在习字早期自觉地接受了书法美学。他们不但每天接诊的病人不多,而且书写用的是毛笔,与现代硬笔的手感完全不同。当时的医药职业社群也不如今天的联系这样紧密,这些条件都不利于一套独特字体的形成。

从现有的古代和近代医方收藏来看,大部分中国传统医师的字都是清晰程度不一的行楷,或者干脆是楷书。

很多古代和近代中医师同时也懂书法。上图是近代中医施今墨的处方。

这样书写固然有利于阅读,但一旦医生们组织起来,进入联系更紧密的医院、每天接诊更多病人,这种认真的书写风格就变得缺乏必要。

现代医生的字乱,是从他们变忙开始的。

写得快与写得乱确实有直接关系,上面提到的209 人研究证实了这点

在现代公立医院体系建立之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平均每天接诊的人数上升到了20至25个,在今天中国和印度的一些医院,流水线作业导致接诊数甚至飙升到每天一百个以上。

常识告诉我们,写的越快字就越乱。就在这短短一百年间,医生写字烂成了全球人民的普遍共识。并且,在医学现代化程度越高、医院越发达、医生越忙碌的国家和地区,医生字烂的梗就传播得越广。

从上到下四张分别来自日本、法国、印度、俄罗斯。日本人会开玩笑说自己的医生写的都是德语。

既没有推动字体标准化的力量,又只要保证医药共同体——甚至是科室内部的共同体——认识就行,在速度的压力和约定俗成的字符组的认读保证下,医生写字乱就成了一种必然。

在医生写字这件事上,任何试图寻求单一解释的企图都不会成功。在写字水平的正态分布上,医生本身很可能不比他人更偏向乱的一端。之所以我们觉得医生写字乱,是字体本身的演变规律和职业社群共同作用的结果。

不过,医生们乱字的演进可能也就到此为止了。随着电子病历的普及,很多医生写乱字的水平开始退回到小学时代。

或许有一天,医生的字将不再成为问题。毕竟,医药可能是唯一一个写字不好能致人死亡的行业。

马上要春节了,这两样东西不能一起吃!严重的会猝死~

网友@针线李叨叨发了条提醒,得到大量转发。该网友认证信息为武汉协和医院协和整形美容医院实习医师,简介为外科学医学博士。

医护人员提醒您:再次告诫广大朋友们,马上过春节了,服用抗生素期间,特别是头孢类、甲硝唑类、替硝唑、沙星类,尤其是左氧氟、呋喃唑酮,不能喝酒!绝对不能喝酒!否则会出现双硫仑样反应,心跳抑制,发生猝死风险!后果不堪设想!

央视《是真的吗》栏目曾经做过一个调查《服用头孢类抗生素饮酒后有发生猝死危险?》网传头孢+酒=中毒。

对此,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王虎军证实:注射、吃完头孢类药物再饮酒,最严重后果是死亡,主要症状是面部发红、头痛、恶心、呕吐,严重可导致心动过速、心衰、急性心梗,危及生命。

专家建议:

吃完头孢类药物,一个星期后再饮酒,这样相对比较安全。

吃完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后,也不要再喝酒。

吃完头孢类药物,最好不要服用藿香正气水等含酒精的药物。

其实去年春节前,这个消息也流传过一次,记者曾请教浙医二院药剂科副主任周权,他表示,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

为什么服用抗生素期间喝酒会引发这么严重的后果?

周权说,这要从酒精在人体的代谢过程说起。酒精的化学成分是乙醇,乙醇在人体里会先分解成乙醛,然后,在肝脏中的乙醛脱氢酶的作用下,乙醛再分解成为乙酸,然后再变成水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乙醛是有毒性的物质,如果蓄积在体内,会出现面部潮红、头颈部血管剧烈搏动、头晕、恶心、呕吐等醉酒症状。一个人的酒量好不好,和肝脏中的乙醛脱氢酶的数量有直接关系。这种酶的数量多,能够快速将乙醛分解成乙酸,就不容易醉酒,反之,一个人喝一点点酒就脸色发红,心跳加速,说明体内这种酶的数量很少。

而抗生素尤其是头孢类、甲硝唑类,会抑制肝醛脱氢酶的作用,阻断乙醛向乙酸进一步转化,引起乙醛在体内蓄积,引发面部潮红、头颈部血管剧烈搏动、头晕、恶心、呕吐等一系列反应,严重的甚至会发生心肌梗塞、急性心衰、呼吸衰竭甚至死亡。由于这种反应与服用戒酒药双硫仑的反应相似,所以被叫做双硫仑样反应。

周权说,自己也亲身感受过这种双硫仑样反应的威力。几年前,他去北方出差,吃饭时,挡不住对方的热情,喝了几口小酒。当时,恰好他身体不适正在服用抗生素,结果回到宾馆,就觉得面色潮红,脖子上的血管跳动得很厉害,人很难受,所幸的是,休息后没有大碍。

这些药和酒同服很危险!

1

感冒药+酒=肝衰竭

绝大多数感冒药中都含有对乙酰氨基酚(又名扑热息痛),用于治疗感冒发烧及缓解疼痛。而对乙酰氨基酚在体内生物转化过程中,会产生一种有毒的代谢物质,需要与体内的还原性谷胱甘肽等保护因子结合才能降低毒性。

过量饮酒时会消耗大量的体内的谷胱甘肽,致使对乙酰氨基酚生成的代谢物无法与谷胱甘肽结合,增加肝脏衰竭的风险。

2

头孢类+酒=毒药

头孢类抗生素加酒就等于毒药,因为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进入体内先转化成乙醛,继而在酶作用下转化为水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而头孢类抗生素会抑制乙醛继续转化排出,乙醛积蓄过多可导致患者出现面部及全身皮肤潮红、恶心、呕吐、头痛、头晕、胸闷、心悸、视觉模糊、腹痛、腹泻、气急、出汗等症状,甚至出现血压下降、呼吸困难、急性心衰、心肌梗死、休克等严重症状。

用药者饮酒后5~10分钟即可发病,反应持续30分钟至几个小时,严重者甚至会致命。

3

降压药+酒=低血压休克

服用利血平、卡托普利、心痛定、硝苯地平、肼苯达嗪、地巴唑等降血压药期间如果喝酒,可能引起血管扩张,从而出现低血压性休克,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因为酒精具有扩张血管、抑制交感神经和心肌收缩力的作用,可增强降压药的效果,引起头痛,甚至休克。部分降压药如复方降压片、复方双肼屈嗪与酒精合用也可能会使血压急剧升高。

4

抗心绞痛药+酒=头痛、休克

硝酸异山梨酯、硝酸甘油及硝苯地平等抗心绞痛药物,如果在服药期间饮酒,可引起血管过度扩张,导致剧烈头痛、血压骤降甚至休克。

5

解热镇痛药+酒=消化道出血

解热镇痛药有阿司匹林、布洛芬、双氯芬酸等,如果服用该类药物时大量饮酒,可使胃肠道黏膜受到药物和乙醇的双重刺激,甚至引起消化道溃疡或出血。

6

降糖药+酒=低血糖休克

在使用优降糖、降糖灵、甲苯磺丁脲、格列苯脲、二甲双胍、胰岛素等降血糖药期间,不能同时饮酒,因为酒精具有增强这些药效的作用,两者相遇,可引起头昏、心慌、出冷汗、手发抖等低血糖反应,严重者可发生低血糖性休克,危及生命。

7

安眠药+酒=一条人命

地西泮、硝西泮、氯硝西泮、三唑仑、巴比妥类及水合氯醛等镇静催眠药,有的本身就有一定的抑制呼吸、心跳的作用,而酒精也有相同作用,两者合一可产生双重刺激,使人反应迟钝、昏睡,甚至昏迷不醒,呼吸及循环中枢也会受到抑制,出现呼吸变慢、血压下降、休克甚至呼吸停止而死亡。

8

抗过敏药+酒=嗜睡昏迷

苯海拉明(如强太敏)、氯苯那敏(如扑尔敏)、赛更啶等与酒同服,可引起嗜睡、精神恍惚、昏迷。因此,服用第二代抗组胺药物期间应忌酒,否则会明显增加不良反应风险。

另外,驾驶车辆、从事高空作业等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工作的人都不宜服用。

简单总结就是一张图:

温馨提醒:在服药期间以及停药后的两周内都不要饮酒,还要注意避开一些含有酒精成分的食品或药物,如酒心巧克力、藿香正气水、含酒精饮料等。

这些药千万不能混着吃

1

据广东经济科教电视报道,广东江门的一名18岁女孩同吃两种感冒药后离奇死亡,据报道,女孩服用的罗红霉素缓释胶囊与复方甲氧那明胶囊会致人茶碱中毒。这两种药都是非常常见的。

注意:许多感冒药、退烧药和止痛药中都有扑热息痛(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如果同时使用两种感冒药,或同时吃退烧药和止痛药,造成扑热息痛摄入过量,会造成急性肝损伤,严重会引起肝衰竭甚至死亡。

2

湖北一老太太在饭后,吃了片降压药,然后又食用了半个柚子,不一会就开始心跳加速头晕被家人赶紧送往医院救治。

注意:柚子中含有的生物活性成分能促使药物迅速进入血液,等于加大药量。另外,柚子本身有降压功效,如与降压药同服,会使药效增加几倍到几十倍,引起头晕恶心,比较危险。降血脂的他汀类药物,如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洛伐他汀等。

3

宁波一老大爷中暑后,喝了两支藿香正气水,觉得还是难受,于是再服用了两粒头孢,突然面色发红血压骤降,被送往医院抢救。

注意:藿香正气水中含有酒精,在体内消化产生乙醇,而头孢类药物会抑制乙醇在体内的代谢,造成乙醇蓄积,引起中毒,严重时可诱发急性肝损害、呼吸暂停甚至死亡。故喝酒的人应在服药前2日禁酒,直到停药7日后方可解禁。

3

家住丰台的王女士在家打扫卫士时,用了洁厕灵和84消毒液,结果中毒晕倒,最终抢救无效死亡。

注意:84消毒液和洁厕剂混合反应后产生氯气,通过呼吸道侵入人体,对上呼吸道粘膜造成损伤,使组织受到强烈氧化,粘膜发生炎性肿胀,造成呼吸困难,严重时可致死。衣物的消毒,蔬菜、水果等食物最好不要用84消毒液消毒。

5

台湾的王女士夏天涂完驱蚊液后又了抹防晒霜,抹完不多久皮肤立马发红变肿,最后昏迷不醒。

注意:驱蚊液中的主要成分为避蚊胺和酒精,而防晒霜中含有二苯甲酮,大量的避蚊胺、酒精和二苯甲酮混合,在高温下被皮肤加速吸收,在过敏体质人群中易引起过敏。最好的方法:一,先涂抹防晒霜,隔半小时以上,再喷驱蚊液;二,防晒霜和驱蚊液不要在同一部位使用。

上面小编说到的都是较为常见且严重的。那么,接下来这些情况虽然没那么严重,但也不能忽视!大家一定要注意!

这些东西,千万不能混合着用!

1

碘酒+红药水

碘酒中含的碘会与红药水中的汞发生反应,形成碘化汞,会沉着在皮肤表面,汞本身就具有毒性,含朱砂的方剂和中成药,如牛黄清心丸、安宫牛黄丸、柏子养心丸、安神益脑丸、补肾益脑丸等,不能与西药溴化物类和碘化药类同用。

2

蜂蜜+感冒药

感冒药如泰诺、快克、感立克、感冒清等都含有对乙酰氨基酚,遇到蜂蜜会形成一种复合物,减弱退烧作用。同理,凡是含蜂蜜的中成药,如止咳糖浆、川贝枇杷膏等都不宜和上述感冒药同服。

3

磺胺类药物+维C

维生素C属酸性物质,而磺胺类药(如复方新诺明)及其代谢产物在酸性环境中易形成磺胺结晶盐,而形成泌尿系统结石,导致肾脏损害。如病情需要同用,可间隔2小时服药。

4

阿司匹林+银杏叶类药

银杏叶胶囊、银杏含片等,黄酮及银杏内酯类成分含量较高,与阿司匹林同服可能引起出血。如果刚做完手术,出血的风险更高,发生出血、瘀血、新发作头痛或视觉变化时,应及时告诉医生。

相关文章
2018手机美图秀秀把蓝底换
2018手机美图秀秀把蓝底换

网上用来美图的软件有很多,不止是ps,其实美图秀秀就....

分手后再复合是重蹈覆辙
分手后再复合是重蹈覆辙

有些情侣在面对感情时候,总是在分分合合中纠结。才分....

卵巢囊肿6厘米以上自己消
卵巢囊肿6厘米以上自己消

卵巢是女人的生殖器官,而卵巢囊肿说明已经病变。可是....

植发后悔死了取发地方都
植发后悔死了取发地方都

有些人头发太稀疏,看到了广告宣传植发效果那么好,于....

老房翻新不铲墙最省力的
老房翻新不铲墙最省力的

有时把老房推倒重建就是一种资源浪费。有时老房翻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