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做企业的都希望自己的企业越做越大,最终能够实现上市的目标,毕竟上市是一个企业的实力象征,当然了,企业上市有很多的城市交易所可以选择的,接下来小编分享给大家的是纳斯达克2023上市排队名单,来一起了解一下吧。

纳斯达克2023年上市排队名单 做企业的都希望自己的企业越做越大  第1张

纳斯达克2023上市排队名单 做企业的都希望自己的企业越做越大

2023科技独角兽:泡沫里漂荡,混不下去选择纳斯达克上市

与年初的预计相,2023年科技独角兽上市潮势头有增无减。截止12月中旬,已经有30余家中概股在美股上市,其中包括瑞幸、云集、新氧、跟谁学、如函、斗鱼、青客公寓、房多多、36氪、亿航、金融壹账通等十余家科技公司。2023年已近尾声,还有荔枝FM、蛋壳公寓等更多独角兽在抓紧机会上车,优客工场也赶在诞节前向SEC提交了招股书。

但细品之下,2023年的上市潮却与2023年有所不同。如果说2023年是小米、美团、爱奇艺、腾讯音乐等超级独角兽的上市年。翻开2023年的IPO名单,却已难觅超级独角兽的身影。这一年IPO的科技独角兽“咖位”明显低了一档,其中不少甚至只能算是“准独角兽”:不仅估值达不到10亿美元,市场地位亦远未称雄。

按两年前的标准,这些科技独角兽们本应该继续留在一级市场。但此际,它们不一而足匆匆选择资本市场,是因为在一级市场融不到资了?抑或是投资机构退出的压力?还是在泡沫破灭前的自我救赎?

上市破下限

2023年底,美团点评创始人王兴在饭否上发了一个段子:“2023年可能会是过去10年里最差的一年,但却是未来10年里最好的一年。”当时的美团点评上市不过三个月时间,股价却已腰斩。老一辈风险投资人王功权说,美团点评的股价表现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2023年行将结束,这句话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应验了。

从2023年开始的独角兽破发潮、上市潮,在2023年进一步深化,已经是惨不忍睹。

2023年5月3日,“会员制电商”云集纳斯达克挂牌上市,发行价11美元。此后股价一路下滑,到11月云集股价下滑至3.8美元的低点,不仅远低于发行价,还低于上市前最后一轮4.7美元的价格。

2023年11月5日,长租公寓服务商青客公寓在纳斯达克上市,发行价为17美元。上市后股价同样一路下行,12月13日触及9.8美元的低点,与上市前最后一轮的价格基本持平。

同样的剧情在2023年不断上演。到12月13日金融壹账通上市,终于创下了新的纪录。为了避免破发,金融壹账通定下了2023年最惨发行价。早在2023年1月的A轮中,金融壹账通估值已经达到了80亿美元,额6.5亿美元。折算成股价,该轮的为23美元。而金融壹账通IPO定的发行价仅10美元,与A轮的价格相比缩水了52%,缩水幅度创下了2023年以来的新高。即便如此,金融壹账通在上市次日还是破发了。

2023年以来已经麻烦缠身的软银愿景基金,随即也被金融壹账通再补一刀——当年为金融壹账通的A轮提供的机构,正是软银愿景基金和软银集团。2023年软银愿景基金的成功募集,一度引起全行业的恐慌,一位从业十多年的VC大咖在投中年会上就称:“VC的游戏规则已经改变了,但我还没想清楚新的规则是什么。”两年过去,孙正义走下神坛。因投资多家独角兽的堪忧表现,软银愿景基金2023年正面临着各种口诛笔伐。软银愿景基金也不再被视为VC的者,而仅仅被当作过去几年疯狂时代的特殊产物。

然而,即便是也挡不住独角兽们前赴后继的上市,背后原因是什么?

科技媒体36氪纳斯达克的当晚,有人在知乎上提问:“如何看待36kr赴美上市?”英诺天使基金副总裁彭程答道:“一级市场实在是融不下去了,才选择纳斯达克上市。”

彭程继续写道:“大家不要一看去美国上个市就多伟大,美国那是注册制,条件比较松。”

从科技独角兽IPO名单来看,2023年IPO的独角兽虽然参差不齐,但也还有小米、美团、拼多多、腾讯音乐等巨头或准巨头,IPO可称之为瓜熟蒂落。

而至2023年,上半年最大的IPO是成立不到两年的瑞幸咖啡,下半年最大的IPO则是斗鱼。在成立时间、公司规模、商业成熟度、护城河深度等各方面,2023年IPO的独角兽,与上一年度相比都不在一个级别。

如果说2023年的IPO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投资机构有谋求退出的压力;那么到了2023年,另一个因素则愈发突出,那就是一级市场的难,迫使这些独角兽大量涌向二级市场。

过半独角兽只有半年现金储备

毕竟,独角兽们的生存压力不容乐观。

2023年扎堆上市的长租公寓行业,可谓是在与死亡赛跑。在青客公寓、蛋壳公寓递交招股书的同期,乐公寓、君创公寓、悦如公寓等其他长租公寓品牌则在接连爆雷。

翻开财务报表,独角兽们可谓是亏得一塌糊涂。以瑞幸、云集、新氧、跟谁学、斗鱼、青客公寓、房多多、亿航、荔枝FM、蛋壳公寓、金融壹账通、优客工场、36氪等13家在2023年IPO或申请IPO的科技独角兽为例,13家公司中仅有新氧、跟谁学、房多多3家公司在2023年前三季度实现盈利,其余10家公司全部亏损。

13家公司合计收入312.93亿元,亏损额总计则达63.89亿元。也就是说,在2023年前三季度,这些公司平均每1块钱收入,就要亏损约2毛钱。

如果看现金流,情况则更加糟糕。除去云集、跟谁学、斗鱼、房多多4家未三季度现金流数据的公司之外,其余的9家公司中,仅新氧一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为正,也只有新氧一家的自由现金流为正。无论是资本快速催熟的瑞幸,还是扮演“亏本二房东”的青客公寓和蛋壳公寓,抑或是有平安系输血的金融壹账通,个个都是烧钱大户。

在2023年前三季度,9家公司合计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45亿元,自由现金流合计-83亿元。而在2023年三季度末,9家公司账上现金余额合计仅91亿元。

中国张颖在他的“寒冬警告”中说,如果公司现金只够花半年了还不全力,基本上要死翘翘。从自由现金流缺口和期末现金来看,以上公司中半数的现金储备只能支撑半年。要继续正常的发展节奏,对外筹资是必由之路。

互联网泡沫重演?

科技独角兽上市潮并非中国的独有现象,在另一个独角兽扎堆的地方——大洋彼岸的美国硅谷,2023年的IPO同样。Uber、Lyft等超级独角兽的IPO,将美国2023年的IPO规模推向了历史新高。

这一切难免让人联想到19年前的互联网大泡沫。

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在一场史无前例的IPO热潮中破灭。根据Dealogic的数据,1999年共有547家公司在美国进行了首次公开募股,募资额达到惊人的1709亿美元。这一纪录空前绝后,直至2023年,又一次科技公司IPO潮将其打破。

从某些指标看,这一次科技股被认为同样有明显的泡沫。高盛2023年6月就发出警报称,目前市场对增长的估值溢价相对于历史水平有所上升,在多个指标上,科技行业的估值溢价比其10年平均水平高出两个标准差以上。亏损也同样严重,Pitchbook报告显示,2023年美国科技类IPO中仅约有16%在IPO前一年就实现了盈利,这是自200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2000年《华尔街日报》发表了一篇深度报道,标题是《Burn Out》,意思是“烧光”。这篇报道调查了当时数百家互联网公司,发现几乎一半公司即将发不出工资,剩下的一大半也会在几个月内烧光现金,如果不能尽快融到钱的话,这些公司都面临着关门跑路的风险。这样的景象今天的国人并不陌生,从ofo、锤子科技到淘集集,独角兽现金流断裂的事例已经在眼前轮番上演。

那么,这一次的结局是否会有所不同?

罗里达大学教授Jay Ritter最近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这一次确实不一样”。Jay Ritter的主要论据是,经过对1999年和2000年IPO的公司比较分析发现,收入超过1亿美元的公司表现要优于该阈值以下的公司,三年之后其股票表现要高出大约45个百分点。而2023年上市的公司,平均而言,收入要比上一批公司高10倍以上。例如Uber收入超过110亿美元,Lyft收入也超过20亿美元。Jay Ritter认为这“证明了它们通过APP开展的商业有存在价值”。

当然,这一观点也遭到了一些反驳。例如的一篇专栏文章则认为,收入并不能证明商业本身的可行性。尤其是,如今的独角兽的收入实际上是无利可图的,收入之所以能够增长,完全是因为得到了一级市场的“资本补贴”。因此,今天的独角兽收入比20年前的独角兽收入更高,是理所当然的。

如果把市值和亏损也纳入综合考量,结论似乎能够更客观一些。1999年10月,后来的“互联网女皇”、当时还是华尔街分析师的Mary Meeker追踪了199家互联网公司的股票,她发现这些公司市值加起来总共有4500亿美元,但营收却只有210亿美元,并且总的亏损高达62亿美元。

这一组数据多少反映出当时的市场疯狂程度。例如2000年上市的网易,按发行价计市值为4.65亿美元。而网易2000年净收入仅为370万美,净亏损则达到2040万美元。

相比之下,2023年上市的中国科技独角兽并未如此夸张。以前文提到的十余家独角兽为例,它们总市值达230亿美元,营收则为47亿美元,亏损额6亿美元。平均市销率仅5倍,远低于Mary Meeker1999年统计的21倍。每1美元营收亏损0.12美元,也低于1999年的0.3美元。个案来看,青客公寓2023年前三季度收入9亿元、亏损3.73亿元。青客公寓市值5亿美元左右,与当年的网易大致相当,而青客虽然也烧钱严重,却远不及网易当年极端。

低感IPO

如多数人所预见,类似2000年那样惨烈的科技泡沫破灭上演的可能性似乎不大。但对VC/PE来说,2023年这个IPO潮的“感”却是史无前例的低。

此前,科技公司的IPO一度给风险投资机构带来极其丰厚的回报。例如,2012年上市的Facebook,IPO的市值约为其在一级市场20亿美元额的50倍。更早前上市的Google,IPO市值是私募规模的600倍以上。

但那个激动人心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2023年上市的Uber,IPO市值仅为私募额的4倍左右,与上市前最后一轮的估值基本持平,这意味着部分投资人实际上在亏钱。Lyft的情况也差不多,IPO市值为私募额的5倍左右。

前文也述及,2023年IPO的中国科技独角兽们,状况亦大多如此。

Pitchbook报告显示,自2010年初以来,VC支持的公司,在IPO中的估值提升中位数在1.6倍至1.1倍之间波动。2023年该倍数曾升至2012年以来的点,但到2023年上半年,它又回落至十年来的最低水平。报告称,高昂的私募市场估值使得大幅升值几乎是不可能的,尽管“downturn”的情况仍然相对罕见。

这样的新局面让IPO变得有些食之无味。恰如社专栏作家 Matt Levine一句形容:“如果你三年前投资了Uber,你并没有盈利;如果你是三年前股票的员工,你也没有变得特别富有。”

由此,一级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个以前难以想象的现象:一些份额要靠抢的大名鼎鼎的独角兽,却不断有老股被投资人放在了市场上求接盘。

一位行业投资人告诉投中网,近一年来已经有多个某知名科技独角兽的股东找上门谈转让老股了,价格与两年前的投资价持平,但还是被他一一拒绝,因为一算IPO之后的预期回报,发现安全边际还是不够高。

一些独角兽就这样被架在半空。一位交易律师告诉投中网,很多中后期项目隔了一年半没,估值也没有什么变化。实际上有些项目估值已经过高,但也不敢轻易降低估值,而宁愿腰斩式的缩减额,因为一旦降了估值就可能会影响上市,“所有人都是买涨不买跌”。

一个高价值、持续性盈利的级体育巨头公司。”

2023年7月26日,万达体育正式美国纳斯达克!

从2023年底成立到现在的短短4年里,老王雷厉风行地实践着他的“小目标”——但这或许并不是中国体育产业的典型性胜利。

顺利纳斯达克,但募资金额已然缩水

万达体育终于上市了!这比包括王健林在内的多数人预测的时间,都早了不少。

其实,从诞生的一刻起,王健林就曾公开表示上市是这家公司的目标,也喊出了几个位数净利润的”小目标“,如今终于顺利实现。

招股书显示,IPO之后,王健林控股的万达体育传媒的股份高达69.54%(图片来源:同人慧研)

进入2023年之后,万达体育的IPO呈现加速势头。1月也曾爆料万达体育IPO的进展,而2023年会时王健林演讲中也大方透露“加速万达体育IPO”,此后也出现了万达体育的3条总规模达到10亿元的股权出质信息。

在6月7日,万达体育正式提交在美国纳斯达克进行首次公开募股(IPO)的申请,股票代码为“WSG”,拟议最大筹资额为5亿美元。

不过,在7月26日纳斯达克前夕,万达体育更改了招股书,最终将发行价定为8美元,低于原来9-11美元的发行区间,并减少了股票发行数量至2380万股,募资金额不超过3.08亿美元。

此外,前次招股书的老股东(IDG资本、东方明珠传媒体育控股有限公司等)的计划也被迫取消,从最新招股书看,10家联席承销商将由原始股东授予的最多500万股ADS的超额配售权。

在证券人士看来,如此操作的原因有多个方面,一个原因是万达对自己的能力有所怀疑,另外或许在帮助万达上市的券商看来,这个时间点市场资金和万达提出的目标不匹配,因此做出了调整的决策。

那么,究竟万达体育状况如何呢?我们来看下招股书的具体数字。

其中显示,万达体育的营收在2023年、2023年和2023年分别为8.772亿欧元、9.546亿欧元和11亿欧元;而盈亏方面,2023年亏损2920万欧元,2023年和2023年的利润分别为7880万欧元和5400万欧元。在2023年第一季度营收2.456亿欧元,净亏损860万欧元。

此前每年的年会中,王健林也会万达体育的数据,2023年万达体育控股的收入为58.7亿元,2023年万达体育收入为64亿元,2023年万达体育收入为71.8亿元,2023年体育公司收入88.3亿元。

对于这样一份“看起来很美”的成绩单,王健林也进行了一番评价,他的看法是,收入大增源于世界杯年,但海外市场非常成熟,每年维持这么高的增长不太可能。而中国继续落地赛事、海外新获大量权益以及公司通过世界杯影响大增,是他的其他几个评论。

对于”一米房地产也不能有,成为彻底的商业管理运营企业“的万达来说,他们正从房地产为主的企业,转向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企业。而在转型过程中,瞄准了文化产业的王健林,曾多次表达出对体育产业的青睐,也终于在体育舞台上收获资本回报了。

在万达体育新启用的www.wsg.cn域名下,展示了目前公司的名单

然而,这算是中国体育产业在资本市场上的一次胜利吗?答案或许是否定的。

95%业务来自海外,体育市场在全球

原来,无论是招股书还是年会数据,都非常显赫,但值得一提的是,最近的年会上王健林透露,2023年其体育公司95%以上的业务来自海外,而根据其招股书显示,收入占比高达84.79%。

招股书显示,收入占比高达84.79%(图片来源:同人慧研)

应该说,这并非是一次中国体育产业的典型胜利,营收方面的成绩,更多的还是源于万达体育之前对盈方集团和铁人公司的两次金额分别达到10.6亿欧元和6.5亿美元的惊天并购。

在早年间一腔孤勇进军中国,最终洒泪而别之后,王健林在体育产业中却游刃有余。

今年欧冠决赛,正是在马竞主场万达大都会进行的

除却4500万欧元入股马德里竞技因领域遭点名而撤出之外(即便如此,这次交易本身增值,且万达后续还了马竞新主场”万达大都会“的冠名权),一系列并购和布局都显得非常稳健和有序——

在盈方的背后,是世界杯等赛一系列转播权和商务权的囊获,其冰雪也给中国申办和筹备2023冬奥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成为足联(FIFA)和篮联(FIBA)合作伙伴,不光是给了万达很好的效应,也帮助中国体育提升了话语权。除了落地中国杯之外,2023篮球世界杯和未来潜在的中国申办世界杯,万达都会大大的露脸,并从中赚到不菲的费用。

而与自行车联合会(UCI)的合作落地了“格力·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与雅培世界马拉松大(WMM)的签约则选择了成都马拉松成为马拉松大满贯候选赛事,而铁人公司旗下的IRONMAN赛事也逐步落地中国。

延伸阅读:中国首个马拉松大满贯候选赛事,为何落地成都?

在王老板“体育产业不看面子,要看银子”的金句下,他很清晰地梳理着行业的A端、B端和C端,A端为体育产业中的性,B端为全权运营A端的赛事与产业的公司,单个体育比赛或者体育俱乐部则是C端。

万达体育很明确地顺着A端和B端的路数高举高打,由于这部分公司和多在海外,最终也造成了其业务收入95%来自海外的结果,也带来了公司成立4、5年就可以赴美IPO的最终效果。

万达体育的这份招股书也明确表示,全球体育媒体和赛事市场使版权所有者、品牌、商、体育迷和运动员都能从体育生态系统的结构性增长中获益,并为整个体育价值链的所有利益相关方创造价值,并预计全球体育媒体和赛事市场将从2023年的1790亿欧元增长到2023年的2240亿欧元,复合年均增长率为5.9%左右。

延伸阅读:王健林解析体育产业:不光要面子还要银子,企业不盈利是不道德的

当然,国内舞台,万达体育并非不重视,王健林同样希望“每个月都有赛事,争取到2023年全年能做10-12个赛事”,但很显然,从收入结构和目前的效果来说,这部分的进展就像体育IP的生命周期预示的那样,会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而招股书同样展示了一些风险,例如——万达体育的负债风险大。目前计息负债总额高达10.03亿欧元,资产负债率达83.90%,其中,短期计息负债总额为3.75亿欧元,长期计息负债总额为6.28亿欧元。此外,万达体育的版权问题较为严重,毕竟赛事具备周期性,而国内的体育竞争也非常激烈。

因此,万达体育此次赴美IPO成功,成为了”46号文“颁布之后的首例,但无论从哪个层面上来说,这都并非中国体育产业的典型胜利。不过,尽管如此,万达体育的成功,还是给了中国体育产业不少启发。

风向标:给中国体育的两大启发

虽然并非中国体育产业的典型胜利,但毕竟是中国资本对世界体育的一次收割,而且从万达体育的一系列成功也堪称行业风向标,我们从中看到了足以给中国体育产业启发的两大闪光点。

启发1:重点服务消费

王健林表示,中国经济正发生两大深刻变化。一是内需成为经济发展主动能。过去外贸、投资是主动能,现在内需是主动能。二是由商品消费为主转向服务消费为主。预计十年之内,服务消费会占据消费主导地位。

而体育更是如此。从体育产业这个概念在中国正式提出以来,产品消费一直是体育产业最为核心的重要部分。在近日公布的2023年全国体育产业数据中,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销售、及出租产业规模合计占据体育产业总产出的80.9%,体育服务业虽有所增长,但产业产出占比却仍然极低。

↓最新数据,2023年全国体育产业总体规模达到2.2万亿,占GDP首次超过1%,其中服务消费的占比可以从图中窥得一斑

在2023年,万达体育也在探索产业上下游,努力提升自身的体育服务质量。9月,万达体育与东方IC达成合作,在图片服务上提升赛事视觉竞争力;11月初,与省广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在体育营销领域开展密切合作;11月20日,收购体育传媒公司永达天恒55%的股份,提升赛事制作能力。

从这些战略合作和收购布局来看,万达体育在这方面的脚步无疑很稳健。而从近年来一个一个新的红利来看,体育消费的确也是方在积极引导的内容——最新的文件指向的是:2023年,体育消费达1.5万亿。

延伸阅读:文件发了多少个,体育还得看消费!

闪光点2:做高门槛的生意

”做高门槛的生意“也是万达集团的转型思路之一,如果放在体育产业中的话,应该就是“做高门槛的赛事”、“做高门槛的产品”,直接来说的话,就是产品和服务要有核心竞争力。

王健林曾表示,万达这些年,一直在创新,一直被模仿,一直被挖人,各产业都是这样。而随着提升竞争难度之后,“这几年,万达新进入的儿童产业、体育赛事、医院等产业,模仿者就少了”。

除了核心的搜集之外,”在中国打造级、唯一性赛事,而且是年度固定赛事“也是王健林给万达体育的目标。

在2023年,万达体育在中国成都落地“马拉松世界大满贯预备赛”,广州落地“羽联世界巡回赛年终总决赛”,摇滚马拉松重庆、广州等赛事,加上原有“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中国杯”锦标赛、铁人三项等,万达在中国已落地7类、中国唯一性体育赛事。

2023“环广西”

对于体育服务业来说,核心竞争力尤为重要。对于目前创立时间尚短的体育公司来说,无司规模大小,核心竞争力都是至关重要的,尤其在产业环境并不算好的情况下。

目前来看,如何打造产品和服务的“门槛”,公司的“护城河”,是绝大多数体育创业公司、体育明星公司乃至部分体育上市公司掌舵者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对于中国体育产业来说,王健林与万达对于的恩恩怨怨固然重要,但万达体育的一举一动,则更有风向标的意味和价值。

自从2023年末诞生那一天起,万达体育作为行业颇具竞争力的明星体育公司。其背靠团的特性决定了这会是其集团内的一个”小“业务。但从千亿产业团的高度来布局“小”体育产业,其战略布局背后的行业思考,更加值得行业公司深思。

最终,王健林的万达体育还是顺利了资本市场,成为”46号文“颁布之后的首例。虽然这并非中国体育产业的典型胜利,但毫无疑问,对于中国体育产业无疑有着不小的推动意义,具备了一定的风向标意味。

2023年,从虎扑到英雄互娱,从斗鱼到舒华,再到江苏共创人造草坪股份有限公司,与体育产业概念相关的公司,有的在IPO舞台面前磨刀霍霍,有的已经顺利跨越了这道龙门。作为行业的观察者,我们期待着有更多公司资本舞台,来进一步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