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岳阳楼记的同学,一定都不会忘记范仲淹这句忧国忧民的词句。一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个大丈夫的形象出现在你的脑海里。事事以天下先,这样一个爱国伟大的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是忧国忧民爱国诗人范仲淹的名言  第1张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是忧国忧民爱国诗人范仲淹的名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意思是在天下人担忧之前担忧,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出自宋代诗人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

[ 宋 ]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 政通人和, 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 增其旧制,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 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 吞长江, 浩浩汤汤, 横无际涯; 朝晖夕阴, 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 南极潇湘, 迁客骚人, 多会于此, 览物之情, 得无异乎?

若夫雨霏霏, 连月不开, 阴风怒号, 浊浪排空; 日星隐曜, 山岳潜形; 商旅不行, 樯倾楫摧; 薄暮冥冥, 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 则有去国怀乡, 忧谗畏讥, 满目萧然, 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 波澜不惊, 上下天光, 一碧万顷; 沙鸥翔集, 锦鳞游泳; 岸芷汀兰, 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 皓月千里, 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 渔歌互答, 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 则有心旷神怡, 宠辱偕忘, 把酒临风, 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或异二者之为, 何哉?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居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 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乎。 噫! 微斯人, 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赋刻在它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一译:行商和客商)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青翠欲滴。有时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谥文正,亦称范履霜,北宋著名文学家、家、军事家、教育家。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后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省吴县)。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他的文学素养很高,著名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千古名句。皇祐四年五月(1052年6月19日)病逝于徐州,终年63岁。是于年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东南万安山,封楚国公、魏国公,有《范文正公集》等。

不要误读了古人的胸怀,正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家世显赫,先祖是唐朝宰相范履冰,世代为官。宦海沉浮的家族,在他的那里断了传承,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范仲淹更名朱说。这在范仲淹的生命历程里,是一段抹不去的哀伤,也是范仲淹尝尽人间悲苦的根源,1011年他辞别母亲,投师戚同文门下,初步建立了师承人脉。4年后,范仲淹中了进士。官居九品,把母亲接来奉养!做官13年,母亲去世后,他归回了自己的家族姓氏,正式叫范仲淹!可见,他对母亲至孝。

历史对他的评价是,北宋杰出的思想家、家、文学家,其实他还是一个军事家! 众所周知,宋朝皇帝兵变得了天下,对武官的非常狠辣。所以宋朝的武将生存环境险恶,宋朝的武力废弛已经到了让人的程度,因此只要是邻国崛起,就会武力讹诈宋朝。在范仲淹时代,范仲淹提出“积极防御”的守边方略,建立营田制,采用经济侵略的策略,硬生生的把崛起的西夏,逼着议和了。

先天下之忧而忧,正确的解释,应该是在别人没有看出天下局势变化的时候,能够深谋远虑,先知先觉,做好充分的准备和完美的布局。范仲淹从政,从军多年,绝不是靠着所谓的正直,赢得天下名望!他在读书时就注意积累人脉,做官后给自己编织了一张强大的人脉网,居堂之高则忧其民,处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最后靠政绩和能力得到了皇帝的认可,做到了参知政事。

范仲淹富贵不忘贫贱的品格,让人,他的儿子从小就没人知道是官二代。没有丝毫后人的优越感,只有压力。因此子孙各个德才兼备,第二代分别官至宰相、公卿、侍郎,整个范氏一族,能人辈出,一直是望族!中国古代官商文化,以助学为根基,编织一张以学促官,以官保商,以商助学的网。范仲淹买下南园,首创了“苏州书院”,培养四百个进士,八十几个状元,成苏州政商集团的核心枢纽,范仲淹一族因此受益长远。范仲淹用自己的行动,向天下人诠释了什么才是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绝非节操可以解释,这是一种和文化的高度坚守!是对历史和未来的深谋远虑,敢于布局历史和文化层面才是真正的胸怀!世事纷纭何足理,沧海横流何足虑!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这就是范仲淹真正的高度!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

在范仲淹两岁的时候,他的就去世了,他的母亲自己一人,觉得日子过得实在是凄苦,于就带着他改嫁到了另外一户人家。当时的范仲淹仅仅两岁,两岁的他一点都不记得当时的情况,只知道自己家里很穷,为了这样的状况,便励志在醴泉苦读。因为他家境贫寒,一日三餐都只能使用很少的米来煮粥,等到第二天起来的时候粥凝成固体后,再用小刀切成四块,早上和晚上用来当自己的饭。由于他的母亲没有将他的事情告诉他,后来范仲淹得知自己的身世后,非常伤感,他觉得自己拖累了母亲,所以他只好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她。

那之后范仲淹就前往应天书院刻苦读书,到了冬天,大多数人读书都容易嗜睡,范仲淹当然也不例外,每次只要发困,就去用冷水洗脸,来缓解自己瞌睡的症状。当他没有东西吃时,就喝稀粥度过每一天。一般人都不能忍受这样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经过多年的苦读,范仲淹终于考中进士,朝廷也给他官职,有了俸禄,于是把自己的母亲接到自己的住处,开始赡养自己的母亲。

范仲淹在任时,刚正不阿,也非常清廉,深得百姓爱戴。后又调任西溪,当时正直河堤年久失修,又时逢大雨,河堤泛滥成灾,淹没了农民的庄稼,使得人们痛苦不堪,范仲淹便上书请求修复堤岸,还百姓一个幸福安康的家园,于是后任命他为县令,负责修筑堤岸。还没时,母亲便去世了,范仲淹便不得不回家服丧。服丧期间,大家都知道范仲淹非常有学问,便请他到应天学院担任教师,他以身作则,矫正当时的风气,严于律己,赢得了大家的尊重与认可,也使得他名声在外。后又上书希望冗官冗兵的局面,深得宰相赏识,便去京城任职了。范仲淹直言不讳,上谏的事情一直都石沉大海,得不到朝廷的支持,后来仁宗掌握大权时,便重用了他。有一次,天下大旱,蝗虫到处都是,便劝谏皇上赶紧治理,然而皇帝不愿意,范仲淹便直面斥责皇帝说:“如果你没有了粮食,你吃什么”,皇帝转机一想,的确如此,于是便派他去赈济灾情,打开粮仓,去缓解当时的情况,结束后,他又把灾民吃的拿到宫里,用来警示那些铺张浪费的大臣和后妃们。另外范仲淹待十分宽厚,当他担任汾州知州时,曾有一次在酒馆喝酒,他透过窗子看到下面有人正在安葬他人,便下去询问什么情况,谁知是一名书生客死他乡,没有钱置办棺材等东西,范仲淹二话不说就从自己的腰包掏出钱送给这个人,这是何等地慷慨,何等地爱护百姓。当他外出打仗时,对当地的百姓也是如此,本着优待农民,勤政爱民的原则,深得百姓爱戴,甚至有的地方的百姓还画出范仲淹的画像来膜拜他,当他去世后,许多地方百姓大哭一片,感叹命运的不公,甚至每年都会有百姓他。

范仲淹不仅有方,时刻为百姓考虑,为百姓谋,在家教方面也是非常严格的,对待自己的子女也是严慈相济,他教导自己的子女要乐于助人,要公正,要正身。他们家的家风是非常棒的,全家都能勤俭持家,公正廉洁,乐善好施。

我个人认为,像范仲淹这样的能够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在当时的是非常难得的,他永远把自己放在最后一位,首先想到的是别人,是天下,是,可能这一切的一切都跟自己的家庭环境有关。他自己从小就生活在底层,甚至母亲经历二婚,他那么努力,那么的发奋读书,就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同时也希望能够改变像他一样生活在底层的穷苦百姓。所以在他做官之后,便直言不讳,劝谏皇帝进行各种,即使身居高位也没有的样子,仍然跟百姓打成一片,时时刻刻想着为百姓谋取更多的,修理河堤,治理旱灾蝗虫。即使有了自己的子女,也会教育他们要有一颗宽广的心胸,要乐善好施。真可谓是做到了一切为了百姓,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好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