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是一所三甲医院

现在喜欢到大医院看病的人越来越多了。其实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是不少患者的首先之地。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是一所三甲医院。水平在全国都是有名的,而且健全的设施为就医提供了各种方便。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是一所三甲医院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实现东三省首例5G机器人手术辅助系统远程实时交互会诊

毕建斌教授远程指导下级医生手术

远程专家利用融合技术实时交互会诊教学

5月28日上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与辽宁移动、维卓致远等公司合作,利用融合等技术,成功完成了东北首例5G网络环境下,在机器人辅助微创手术过程中的实时远程会诊和教学。依托5G网络,医大一院泌尿外科毕建斌教授团队在手术室内与远端会议室的专家实施病例讨论,并在机器人辅助微创手术过程中,利用融合技术使远端专家能够以术者视野同步进行探讨。本次会诊打破空间限制,促进数字通信技术与行业的结合,有效弥补分配不均衡的鸿沟,为我省5G远程业务的探索与实践打下了坚实基础。

机器人手术辅助系统是指术者在远离手术床的控制台上通过操纵机械臂系统为病人做手术。手术机器人具有特殊的三维立体成像系统,突破人眼极限;机械臂可以360度空间灵活穿行,超越人手极限;手术操作精确,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愈合好,是未来手术的发展方向。中国医大一院自2023年末引进机器人手术辅助系统至今,多个科室已经开展了机器人辅助微创手术。泌尿外科在孔垂泽副院长带领下,机器人手术团队毕建斌、李振华、姜元军、刘涛等已经完成了微创手术200余例,手术例数居全省首位,其中包括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根治性全切除术回肠原位新术等疑难手术;妇科已经完成了240余例机器人微创手术,涉及妇科恶性肿瘤(、癌、、),其中完成了包括单孔、首例、首例腹清扫等多个东北地区首例机器人辅助手术,填补多项省内空白,达国内领先水平。随着医院浑南院区的开诊,以及机器人微创手术在其他医逐渐普及,对术前、术中远程实时(会诊、教学、研讨等)的需求越来越多。

通过实时交互会诊系统,实现了远程专家和手术室医学团队的“超时空接触”。术中,机器人展现的真实微创视野与远程专家实时指导相融合,手术室团队在视野中看到了远程专家通过手、标识笔进行的手术要点、操作意见和需要防范问题的标记。通过该系统,可实时获取“手把手”操作指导,“零距离”面对面,远程效果犹如专家临场协作,把不同物理地点的专家汇集在同一个时空中,可为疑难手术的开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然而,这种远程的手术传输数据量大,对网络信号要求很高,传统的信号网络很难保证质量。5G网络信号传输具有高速度、低时延的特点,与传统网络相比,传输画面更加清晰,过程更加流畅,是远程的有力保障。

目前,基于融合技术的辅助机器人微创手术的远程会诊在国内刚刚开展,未来,中国医大一院将依托不断完善的5G网络,实现领域院际之间、城际之间甚至是之间的互联互通,发挥区域引领作用,促进医院信息化建设和现有业务拓展,实现优质下沉,加速数字的普及和推广。

飞利浦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联合发布智慧重症信息系统

沈阳2023年4月1日 — 日前,飞利浦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联合发布了 “智慧重症信息系统”–ICM-UP (Intensive Care Medicine Up),是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中国医大一)马晓春主任带领的重症医学科和飞利浦团队,历时六年多协同共创的重要成果,为中国重症医学领域保障危重患者安全、提高救治效率以及不断提升医患救治体验,提供了一套真正合中国患者特点和临床实际需求的、可复制的中国危重症临床解决方案。

重症监护室每天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由于床旁设备和患者信息集成度低,数据缺乏集成完整性、及时性及有效性,大部分重症数据中心仍处于少量集成、数据完整性不足及数据稳定性差等问题。因此,医护人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人工少量数据收集,更难及时从海量数据中有价值的数据信息,甚至可能造成错失最佳的救治时机。其次,数据在信息系统中呈现分散和临床逻辑关联性差的问题,需要人员在不同界面搜寻、整理诊疗依据,医生无法基于完整的患者纵向数据,快速做出有效的决策。此外,医院当下的信息系统无法实现持续性地优化,难以满足临床诊疗指南、质控及临床研究不断发展的需求。

此次落地中国医大一的ICM-UP,是由马晓春主任带领的重症医学科与飞利浦团队共同的一套由信息技术驱动的本地化智慧重症信息系统。ICM-UP 拥有强大的数据集成功能及临床术语重构的关系型数据架构,可以帮助临床收集来自不同设备及信息系统中的各种临床数据,并将其分门别类的按照临床术语进行分类、整理、映射,还原“患者病情演进”,不仅节省了医护人员手写记录的时间,并准确地将海量大数据归总,为医护人员的精准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从而为患者制定更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帮助患者更好地康复。

ICM-UP拟以7*24小时床旁机制,致力于以病人为中心的诊疗方式,其内置的十余种危重症临床路径分析引擎,可实时筛查患者并第一时间预警患者是否合并高危风险,帮助医生客观评价病人对于治疗方案的反应。致力于帮助医生准确分析最佳的救治时机,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科学系主任马晓春教授认为:“目前中国仍然缺乏一个具有临床深度的信息系统,中国医大一与飞利浦合作研发ICM-UP重症临床系统,将共同致力于服务中国重症医学的发展,并不断完善为中国重症提供一个可行的临床信息化手段。”

马晓春教授

飞利浦大中华区副总裁、战略与合作及互联关护事业群负责人梁建球先生表示:“飞利浦始终遵循本土化的创新理念,积极地推动及参与生态系统的发展。我们很荣幸可以和马晓春主任以及其带领下的中国重症医学领域最优秀的团队合作共创,将其科系的实际临床情境植入飞利浦智慧重症信息系统,从而将飞利浦全球领先的创新成果转化在中国具有可复制的本地化解决方案,从而为更多的医院、患者乃至系统创造价值。”

梁建球先生

飞利浦是患者监护解决方案的者,在全球拥有庞大的客户群体,每年有超过2.75亿人通过其设备接受监护。在普通病房和重症监护室,接受救治的患者每天可以生成数量惊人的数据。与此同时,飞利浦始终致力于携手全球服务提供者、学术界以及大型医院网络,共同编制和维护高质量的ICU患者数据库。

5G助力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智慧医院”建设

近日在第二届辽宁移动信息化展示大会上,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5G网络环境下,展示了智慧医院和未来中5G的各种应用场景。

展会期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通过5G信号传输展示机器人辅助微创手术,手术过程中手术室内的妇科手术专家团队,利用了“增强现实(AR)+ 混合现实(MR)+ 融合”等先进技术与会场的专家进行了远程实时,展示了5G技术高速率、大容量、低延时特点对术中远程实时会诊的重要性。

随着5G的普及,远程检查、远程急救预诊、甚至远程手术指导等各种活动中都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让医院内部、院际之间、城际之间甚至是之间的任意两点不再受距离限制,让服务的便民惠民宗旨更加容易实现。

在展会现场,医院还基于5G网络环境,进行了互联网医院诊疗模拟运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内科与彰武县医院等医院进行了恶性肿瘤术后患者的远程会诊,心内科通过健康直播为老百姓进行了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常见疾病的科普知识讲座,急诊科通过实时交互系统进行了远程查房等,在线上实现优质下沉。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近年来进行顶层设计,在“智慧”“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大领域统一规划,协调各方面,努力打造医宣教研一体化的智慧医院信息系统。此次医院铺设5G信号网络,充分运用“互联网+”健康新,促进优质的有效流动,提升区域服务水平和服务半径,积极探索线上与线下结合的下沉新,覆盖诊前、诊中、诊后,通过“让信息多跑路 群众少跑腿”,同时“医生也少跑腿”,将有效解决部分医改中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 

(0)
上一篇 1分钟前
下一篇 2019年10月6日 上午10: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