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蚕到死丝方尽出自哪首诗 作者这是谁呢

时间:2020-02-06 11:49:41作者:潇洒女人

导读:

耗尽了青春年华,燃烧了最后一滴灯油,终于看到了胜利的果实。相信很多人对这句诗在熟悉不过,可是你知道春蚕到死丝方尽出自那首诗吗?不过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呕心沥血的人,她为了理想付出了一切。

春蚕到死丝方尽出自哪首诗

[诗词原文]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诗词译文]

相见很难,离别更难,何况在这东风无力、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烧成灰烬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早晨梳妆照镜,只担忧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容颜不再。长夜独自吟诗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蓬莱山离这儿不算太远,却无路可通,烦请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

[诗词赏析]

相见时难别亦难,说的是义山当时的处境艰难,离开徐州到长安后想进翰林院,向令狐綯说明此时,也就是找熟人走个后门,令狐陶升官之后,为了避嫌谢绝见客,致使义山处境尴尬,相见难,离别又不甘心,所以出此名句。

图片模糊,建议替换或删除×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东风无力百花残,当时义山已经很大年纪,东风无回天之力挽救百花的凋零,映射自己留不住青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此名句献给所有为理想奋斗终生之人。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和上句呼应,青春难留,云鬓斑白,蜡炬燃尽,月光甚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最后一句起死回生,由深深地“到死”,"成灰"的绝望,到‘无多路’,可见作者还是对綯抱有希望,不肯决绝。

从现在来看,此诗不难看出也是写给令狐綯,希望他看到之后体会到自己的心情,也希望綯能感受到自己并没有绝望,而是继续等待綯这个救命稻草的帮助。

拈一阕《雨霖铃》,唱一曲古老的歌谣,多情的岁月总是义无反顾地去演绎一个人或一群人的悲欢离合。

喜欢古典里诗词歌赋的婉约缠绵,那份浅浅淡淡的情,悠悠远远地抖落在落花般的轻柔里……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城市的灯海唤醒了昔日的旧颜,隔世的尘音涂白了宿命中的离愁,在时光的裂缝里挤满的全是回忆,望月千里往事已成歌,有些人和事错过了,便永远不会再重来,于是旧时光里渗出一种想念。

出自晚唐诗人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意境婉约凄美,以男女离别为题材的爱情诗句,读起来感情真切动人,历代为名家推崇,被爱着的男女青年传唱。

诗以“别”为字眼,描写一对情人离别的痛苦与思念,诗句背后隐藏着作者政治上的失意,那种无处话凄凉的悲愤情绪,具有浓烈伤感的色彩,借助于神话传说,表达对恋人的情谊与恋恋不舍的情感。

这一句更是因为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借用春蚕到死才停止吐丝,蜡烛烧尽时才停止流泪,来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至死不渝,成为一曲悲壮的千古绝唱。字面上表达了对情人一生不尽的思念,“丝方尽”中,“丝”与“思”是谐音字,意思是除非死了,思念才会结束。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灵感来自《乐府诗集.西曲歌.作蚕丝》,“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可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有道理的。

“晓镜”是早晨梳妆照镜子;“云鬓”女子古时的一种发型,这里比喻青春年华;“蓬山”传说中的蓬莱仙山,比喻被怀念的人住的地方。出处《列子.汤问》:“渤海之东有五山,五曰蓬莱。”。

多么精巧的诗句,巧妙地突出了对情人的思念,一般人看过这首诗,认为是伤感离别的爱情诗(下面还有其他说法,慢慢道来)。

唐初完全继承前代的诗风,绮丽萎靡没落行乐,以歌舞女人为主题,可以流传的千古佳句极少,在诗词文化史上只是一笔带过。中唐以爱情、艳情为题材的诗歌逐渐增多,这类作品的共同特点,叙事的成份比较多,情节性比较强,人物、场景的描绘相当细致。而李商隐的爱情诗却以抒情为主体,着力抒写主人公的主观感觉、心理活动,表现他们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李商隐的《无题》诗,尤以描写爱情见长,而他本人的爱情生活则扑朔迷离,为后人所津津乐道,揣摩分析他的诗文,我们不难看出,与他有感情纠葛的有好几个女人,其中有柳枝、宋华阳、锦瑟、荷花和他的妻子王氏。

柳枝的名字最早出现在李商隐的一组诗《柳枝五首》中,他还写了一个长长的序言,讲述关于柳枝的故事:柳姑娘原本是洛阳富商的女儿,美丽大方,人见人爱的这么一个姑娘,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不知啥时这位柳姑娘偶然听到李商隐的诗《燕台诗》,喜欢得不得了。于是心生爱慕,通过各种关系主动约该诗作者李商隐,李商隐当时答应了人家,但却因故失约了,于是二人错过了此生唯一的一次见面机会。后来柳枝被一个有权势的人收为妾,李商隐得知后内心很是难过,这一段没有结果的感情,大家猜测这位柳姑娘可能是李商隐的初恋。

宋华阳是玉阳山的女道士,青年时代的李商隐曾经在玉阳山修习道术,在他的诗作《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赠华阳宋真人兼寄清都刘先生》等诗中,都提到了宋华阳的名字,于是有人猜想他与女道士之间有过恋情。还有野史夸张地说法,李商隐和宋华阳姐妹二人同时恋爱,那个叫苏雪林的人,在《玉谿诗谜》中对此爱情故事进行了最无极限的想象。

一般的情色文章描写女人都离不开“玉体横陈”这个词,显然是带有诱惑的不良成分。比如,李商隐的那句“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就极具嘲讽意味。那么李商隐嘲讽的这位“小怜”姑娘是谁呢?她的全名叫冯小怜,是北齐后主高纬时代的一位宫廷奇女子,曾有“脱衣舞娘”的经历,靠情色著名当时,亦为后世史家所经常诟病。

诗歌是最早的文学体裁,也是社会生活最集中的反映,诗歌的生活性决定了它必然具有丰富的感情和想象,诗歌的全民化使它的语言大众化,又超越于大众,具有精练、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等特点,诗歌的形式因内容的平民化不光是以句子为单位,演变为以行为单位,诗歌的分行不是以意思为主,而是根据节奏韵律为主。

诗人写的时候,歌颂爱情的成分比较多,经过历代的传唱,后人有引用它来歌颂奉献精神,理解诗词因人而异,很多书面上的解释多是歌颂奉献精神,理解为爱情也没有什么错,中华文字的多意义,在不同的环境引用都有自己独特的含义,毕竟每个人的想法并不一样。

中国有许多词语是用来形容爱人之间的情感的,比如:坚持不懈、矢志不渝、鞠躬尽瘁 、舍己为人、死而后已等,都无法低过以“春蚕吐丝”、“蜡炬成灰”,来比喻对爱人的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感。

画外音一下,文艺复兴路线图:意大利---荷兰---英国---法国---德国

文艺复兴是指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后来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的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认为是封建主义时代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分界。13世纪末期,在意大利商业发达的城市,新兴资产阶级中的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希腊、古罗马艺术文化,通过文艺创作,宣传人文精神。

唐朝:公元618----907年,唐朝建立距今有1388年了,唐朝灭亡距今有1099年了。被人们仰慕已久的文艺复兴呢?文艺复兴有唐朝早吗?那么,我们的国粹为什么没有被全世界仰慕呢!这事太让我们后人纠结!

诗歌作为文学体裁,它的基本特征是:作者怀揣满怀的感情驰骋在文字的想象里,抒写出生活和现实中种种强烈的独特的感受,注重节奏感与文字创造出来的意境,鲜明韵律和画面感形成优美的音乐节律,在语言艺术中是最高的艺术形式。

为什么人类会有如此多的感情?为什么爱一人时会思念到痛?为什么会有秀色可餐这个成语?为什么会有赏心悦目这一说法?

人就是异类,是一种高级的感情动物,没有爱的人生简直就是行尸走肉,那样的一生只能用残缺来形容。爱一个人思念到痛也是一种幸福,因为爱过了,不会后悔来到这个世上。没有爱过一个人,那将是多么残缺的一生!

好像自古以来年轻貌美的女子一直都是有身份地位的男人的附属品,就如金钱权力一般,女色自然也是某些男人取得成功的动力之一,几千年来,男人一直追求的这些目标,也是体现男人价值的一方面,或许这就是东方文化的特色。

美女呢,也不要太把自己当根葱、当根蒜了,岂不知好多剩女,从二十几岁一直等到三十多岁,仍没有等到生命中的白马王子出现,最终迫于家庭和世俗的压力,草草嫁人,生儿育女,这就是剩女的最终归属。

男人都喜欢漂亮的女子,但是这和年龄没有什么关系,如果你三四十岁但身材依然苗条,容貌尚秀丽,衣品尚清秀,那你照样可以迷倒一大片男子,依然可以对男人挑挑拣拣。在这个基础上三四十岁女子更比二十多岁女孩多了成熟和风情,就像现在当红的一堆女明星一样,大多数年过三十甚至四十多岁了,身边依然被一群富商围绕,照样愿意牵手一生。

哈哈,跑题了,还是接着说诗歌。

泱泱中华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文化精髓是中国文化艺术的一块瑰宝,包括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方面,诗歌是文学的重要体裁。在文学发展史上,诗歌是较其它文学形式出现得比较早的一种文学形式。

“无题”一般而言是指诗意隐晦,难以准确解释这首诗的意义,比较复杂的情感,但又不得不说的内心情绪。唐代以来,有些诗人别有寄托,但又不便表明作品的真实目的,所以题目常用“无题”作诗的名字,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么多的古诗词都就叫无题了,其实是题目太深刻了。

这首李商隐的“无题”是他许多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寄情诗,也是最为传颂的名篇,情怀凄苦而不失优美,深沉不晦涩,华丽又自然,赢得了大家的喜爱。

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信的信使,这里指传递信息的人。出处《汉武故事》七月七日,忽有青鸟飞集殿前。东方朔曰:“此西王母欲来。”有顷,王母至,三青鸟侍王母旁。

他的部分作品风格与杜甫相似,格律诗继承了杜甫的一些诗词技巧,但李商隐的诗用典比杜甫用得更深更难以让人一下明白其含义,这就是我们后人常常喜欢李商隐的句子,而翻译成白话文又不达其意的原因,他的诗句常常是句句都用典故。

整首诗的内容围绕着第一句“相见时难别亦难”,首句是说相见很难,离别也很难,尤其是“别亦难”三个字极有重量;而第二句“东风”起头,点明了当时的节气,把对人的思念状况连带比喻出来,离别相思的情,困扰使情绪低落,如春末凋谢的春花那样伤感;三、四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是全诗的重心,说男女双方相互的忠贞不渝,海誓山盟,相爱深切凝重,生死相依;五、六句分别描述两人因不能相见惆怅怨虑,关切珍重,设想被怀念女子的生活情景,暗含相思倍感清冷,以至容颜衰老;七、八两句相距本不远,但既难相见,又难通音信,设想青鸟可以频频传递彼此的相思情,代为传递信息,带去问候。如此解说这场恋爱,真是难有成果的苦恋。或许此诗并无真事,是作者借字抒写一种生活体验,或者是爱情、友情,托男女之情抒发人生感慨。

这首诗翻译成白话大意是这样的:相爱的两个人见面都难得,在分离时刻难舍难分,这是一个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看百花都在残谢,这场景使人伤感心酸。春蚕一直到死都在吐丝,蜡烛烧成灰才停止滴泪。

一个女子早晨梳妆打扮,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担忧青春容颜消失,那丰盛如云的鬓发已改变了颜色。那位男子呢,晚上没有入睡感慨万千,多愁善感,感到冷月侵人。对方就住在不远的蓬莱山,但是却无路可通,心生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情感。希望有一个使者像青鸟一样代替自己去探看情人,帮助二人殷勤地传递信息。直译起来感觉很生涩的一个故事,怎么也表达不出李商隐四句话的能量,原句子多美啊!

这首诗因为年代久远,已查不出具体的写作年份,从描写内容来看是一首爱情诗,但人们在生活中把教师比作“春蚕”,这是对老师的无私奉献精神给予的高度评价。

也有用来赞扬母爱,至少蜡烛的寓意像位母亲一样,典型的无私奉献着自己的一生。你想一想啊,蜡烛燃烧时的场景……那时在深夜里,昏暗的灯光下,操劳的母亲正在给儿女缝缝补补,她除了担心自己儿女的安危,还会担心谁呢,儿女是她一生的牵挂。

李商隐的诗与众多名家比起来,具有鲜明而独特的艺术风格,文辞清丽意韵深微,有些诗可作多种解释,他本人好用典故,有些诗里的词语晦涩难懂。李商隐现存大约600首无题诗,在古往今来的诗海中堪称一绝,清朝诗人叶燮在《原诗》中,曾评价李商隐的七绝为“寄托深而措辞婉,实可空百代无其匹也”。看此评价,可知李商隐的无题诗在历史中的地位可谓不一般。

但是在用典上李商隐有所独创,他喜欢用各种象征、比兴手法等,有时读了整首诗也不清楚目的为何。这让我想起了纳兰的诗作,他也是用典高手,但是李商隐与纳兰性德的用典手法又不一样,或许纳兰的师父就是李商隐吧,这个问题会在其它赏析里单独分析。

李商隐在用典故时,往往在自己的句子里不一定是本身的含义,在诗中表达的是延续,或有什么关联的事物。例如诗作《常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读过后直观地认为是和咏嫦娥有关的作品。纪昀认为是悼亡之作,还有人认为是描写女道士的,甚至认为是诗人自述,众说纷纭。

王夫之说得好:“兴在有意无意之间。”《姜斋诗话》:“倘若刻舟求剑,理解得过于窒实,反而会缩小它的意义,降低它的美学价值。”范元实云:“义山诗,世人但称其巧丽,至与温庭筠齐名。盖俗学只见其皮肤,其高情远意,皆不识也。”他引了《筹笔驿》《马嵬》等篇来说明。李商隐不仅咏史诗叙志述怀诗如此,在即景寄兴的小诗里,同样可见到李商隐的“高情远意”。

李商隐 《赠柳》:“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忍放花如雪,楼扑酒旗。”,《赠柳》其实就是说咏柳,没想到吧,李商隐还是蛮欣赏柳大情圣,对柳圣很有感情,义山的诗集中以柳为题的多至十几首。这一首同他别的咏柳诗不同,背景也不是一地一处,而是非常广阔的地域“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从京城长安到大江之滨的江陵,写柳词从北到南,无处不在,“掩映”、“参差”秀色千里的广泛。

人海茫茫知音难遇,俞伯牙和钟子期因《高山流水》成了知己,这是千年一遇。可惜柳永生得太早了,不知道在他身后还隐藏着如此心心相惜的哥们,如果时光轮回,让这两个才华横溢之人相遇,那将是一段词坛的幸福时光。

幸福是什么?当你生病的时有人关心你,当你心情烦躁的时有人陪你,当你高兴的时有人与你一起分享喜悦,当你悲伤时有人支持你,当你面对困难时有人和你一起面对风吹雨打,当你陷入人生低谷时有人可以不离不弃,这就是幸福,不需要用金钱来衡量。

爱,让生命变轻,生命会因爱而美丽。

中国古文化里的文人墨客,总是少不了一种悲情文化,这种美是与凄美并蒂而生的,此种凄美形式总是落花伤神的心碎,由落花引出很多诗词佳句,年年岁岁大自然里,上演着花开花落的一幕幕,从春到夏,从秋到冬,落花总是伴随时间走过。

翻开历史沉重的页码,总有一种情感在唐诗宋词的一页中停留,他们从发黄的诗词中翩翩走过,看到风逸飘洒的李白,悲愁孤独的李清照,凄婉幽雅的李煜,洒脱豪放的苏轼,激昂顿挫的杜甫,清扬优雅的白居易,悠闲安静的孟浩然,满腔孤愤的辛稼轩,凄怜体弱的秦少游……

作者简介:

安豆蔻,曾用名: 紫依,本名曾丽锋。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河北作家协会会员,秦皇岛作家协会会员,秦皇岛开发区文学院签约作家,出生于书香世家,曾子第78代后人。

劳动报《品位副刊》专栏作家,《诗意人生》杂志专栏作家。

曾用名紫依,有古诗词赏析系列《人间情话》《中国古典诗词名句赏析》,2017秦皇岛重点扶持作家。母校中央工艺美院,有文集《水墨心情》《此情可待》《紫依诗集》《莲如女子》等。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标签

潇洒女人网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